在杭州这座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城市,城管系统的民生实事项目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熠熠生辉,为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年杭州城管系统的民生实事项目涵盖了居民住宅二次供水改造、地铁口非机动车泊位设置、老旧燃气管道改造以及地下管网改造等多个方面,这些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不仅让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便利,也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全市城管系统将秉持“当城市大管家、做群众贴心人”的定位,深入践行“有困难找城管”理念,继续聚焦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聚焦“小窗口”做实“大服务”,努力将“民生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
A
居民住宅二次供水改造
247个小区 17万余户
保障“最后一公里”,提升居民幸福感
水,是生命之源,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作为保障城市供水“最后一公里”安全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在杭州市稳步推进,为居民的用水安全和生活品质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自2020年起,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连续五年被列入杭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足见其重要性和紧迫性。2024年,由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牵头的“实施200个居民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项目更是提前超额完成。截至11月底,全市累计改造247个小区,完成率达123.5%,如同一股清泉润泽了17万余户居民的生活。
“通过实施居民住宅二供改造,不仅解决了居民的用水难题,改善了供水水质,还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今年的改造过程中,各地依托多方力量,引导居民自治、志愿服务,协调解决居民利益诉求问题,杭州市涌现出了许多成功案例,这些案例各具特色,亮点纷呈。
基层治理创新:组建小区“先锋队”
上城区南星街道好望角小区在二次供水改造过程中,城管部门联合街道和社区组建了“先锋队”,为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先锋队”在改造前、中、后各个阶段发挥了关键作用。改造前,他们深入居民家中,了解居民的意愿和诉求,与水务人员一同解答居民关于路面开挖、房屋装修等方面的疑虑。针对小区原水箱和泵房存在的难题,他们多次协调相关部门,最终确定了新建方案,获得了居民的认可。
签约阶段,“先锋队”就化身“签约机动队”积极发挥作用,居民党员带头签约,针对房屋空置和业主不常住等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上门完成一对一签约。施工期间,“先锋队”又成了“动态监督队”,全程参与监管,定期检查施工现场,记录居民提出的疑问,并及时协调解决,确保施工过程透明、顺利。
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好望角小区通过“先锋队”模式,实现了居民从担忧到支持的转变,成功解决了用水难题,提升了小区品质,为城市更新中的基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技术突破引领:“解锁”超高层改造
世茂之西湖小区建于2015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供水设施出现了诸多问题,水箱和管道老化影响水质,老旧水表无法远程抄表等。面对这些问题,今年,城管部门联合水务公司积极行动,通过方案公示和优秀案例宣传,赢得了各方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造1幢和5幢这两座41层超高层建筑时,项目改造团队多次踏勘现场,召开专家评审会和协调会,不断优化改造方案。改造中,在泵房设置超高层分区,增加立管管材壁厚,提高了供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增设浊度仪、除湿器等设备,引入智能化自控系统和安防设施,进一步提升了水质和安全性。
今年世茂之西湖小区和旭江华庭纯超高层项目的成功改造,突破了超高层改造的技术难点,为其他类似小区的改造提供了宝贵经验,提升了供水服务品质,让居民用上了更加优质、安全的水。
党建引领推动:城市更新中的示范带动
拱墅区东新园小区始建于2000年初,是二次供水改造体量较大的小区之一。由于设备老化、水质不佳等问题,小区的二次供水改造工作曾一度受阻。今年以来,拱墅区二供专班以“党建引领”为主轴,联合街道、社区、业委会、物业等组建攻坚小组,制定了“孚信苑示范带动、其他苑同步推进”计划。在党员带头、楼道长和志愿者的积极努力下,孚信苑率先启动施工并顺利完成改造通水。
“改造过程中,施工团队在党员攻坚小组的配合下,克服了泵房空间不足、明管安装受阻等难题,创新采用地埋暗管及墙体内嵌水表箱等方案,既保护了房屋结构,又提升了美观性。”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东新园小区通过党建引领,为城市更新中的党建工作提供了生动实践。
以人为本保障:优化施工工序
临平区水景城小区一期交付已有17年,供水设施老化严重。与此同时,小区周边地铁建设占用了部分停车位,居民面临着用水和停车的双重困扰。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恰逢地铁建设项目占用周边停车位,致使小区居民停车空间大幅缩减。在这种情况下,区二次供水专班坚持以服务居民正常生活为首要原则,多次协同相关部门踏勘现场,优化施工工序,尽量减少施工作业占地面积,采取边施工边恢复的方式,保障了车辆的安全停靠与出行。同时,建立现场协调小组,及时化解施工过程中给居民带来的各种困扰。
“如今家中全天24小时都有水,十分便利。”谈及焕然一新的供水加压设施,水景城三期的住户陈女士脸上洋溢着笑容。
如今,小区已全面完工通水,居民的用水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此次改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城市更新中切实保障了居民的生活权益。
因户施策改造:“个性化定制”服务
嘉绿苑西项目位于西湖区古荡街道,高层住宅内立管暗装,水表均位于户内;水管、水泵有生锈现象,居民不断反映水质问题;原泵房空间狭窄,户型构成复杂,给改造施工带来了新难度。
“嘉绿苑西原水表有的在卫生间,有的在厨房,为将新管道接到水表上,有的甚至要横穿客厅,并且每家每户的装修风格和样式各不相同,非常复杂。”西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为推进二供改造,城管部门以人为本、巧妙构思入户改造,不同户型做到“一户一方案”。按照“就近原则”设计,减少明管对美观的影响。“同时,相关部门驻点收集问题,绘制方案,并与业主充分沟通,每两周召开协调会,及时解决业主的疑问和需求。”
在民生工程中巧妙嫁接“个性化定制”服务,既满足了居民的不同需求,也提升了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让居民更加积极地支持和配合改造工作。
B
地铁口非机动车停放泊位设置
32处 6740个
“小空间”里托举起“民生幸福”
随着杭州地铁网络的日益完善,地铁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选择。然而,地铁口非机动车停放问题却一度成为城市管理的难题,曾经的“泊位空白,乱停乱放”现象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美观,也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为了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杭州积极作为,勇于探索创新,以坚定的决心和智慧,全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地铁口非机动车停放管理的“蝶变”之路。2020年至2024年期间,杭州市地铁出入口经历了一场堪称惊艳的蜕变。曾经非机动车停放无序的状况逐渐被整齐规范所取代,从最初的混乱局面逐步转变为如今“停放有位、文明入位”的井然有序。
2024年,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始终秉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让共富共享真实可感”的理念,深耕细作地铁口这一方寸之间的“金角银边”。全年计划拓展泊位2000个,实际新拓展地铁口非机动车停放场地32处,停车泊位6740个,超额完成原定目标,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空间”里,稳稳地托举起了沉甸甸的“民生幸福”,让广大市民切实感受到了城市管理带来的积极变化与温暖关怀。
腾挪“借地” 盘活资源
曹家桥地铁站位于萧山区市心南路沿线,周边小区众多。今年年初,开元广场开业后,该地铁站周边的非机动车停车需求急剧增加。
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愁。萧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城管局)迅速行动,联合蜀山街道与业主单位进行多次沟通协商,最终成功将靠近B口、C口处的广场部分区域改建为非机动车停车场地,一下子就新增了800余个停车泊位,让市民不再为寻找停车位而烦恼。
杭州火车东站是全市接驳功能最为齐全的交通枢纽,同时,杭州地铁1号、4号、6号和19号四条线路在东站相会,因此非机动车位一直较为紧张。今年6月,经上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城管局)协调,在火车东站G口旁的顾家大厦开放了内部地下非机动车停车库,并且在原有非机动车停车库旁拓展了约400平方米的非机动车专用停车场,共可容纳非机动车300辆左右。
“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千方百计拓展空间,通过借用大型综合体、城市绿地、内部停车场库等方式,协商合作建设停车场地。”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该局秉持政府与社会主体“协商共赢、双向奔赴”的理念,充分挖掘城市空间资源,积极拓展地铁口非机动车停放场地,共拓展出5880个泊位,约占年度拓展总量的86%。
破题创新 示范引领
在拱宸桥东站地铁站B口,今年下半年这里新设置了300个“特殊”的非机动车停车泊位,它们整齐“隐藏”在原先的绿地空间之中,泊位区域内还点缀了特别的“树叶”标识,形成了一种别样的绿色景观。
“本次改造不仅解决了停车难问题,还置换出了更加安全、舒适、合理的慢行空间,在施划非机动车泊位的同时重新构筑慢行系统,通过调整道口、增设隔离护栏等,确保上塘路慢行交通与快速交通互不干扰。”拱墅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被置换的绿化也没有减少,实现了“还路于民”“还绿于民”。
这样特别“靓”的停车泊位,数量还不少。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以“百姓需求”为导向,注重创新设计,集中打造了一批集颜值、温度、内涵于一体的地铁口非机动车停放场地,充分展现了杭州城市管理的用心和创新,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和魅力。
打造文化“新窗口”,为群众幸福“加码”。在桃花湖公园站A1口,占地约1500平方米的新停车场地,可容纳约500辆非机动车停放。这里与“皋亭观桃”节点绿化提升项目巧妙融合,整体风格以宋韵古风为主,显得清雅别致,让市民在停放车辆的同时,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拱宸桥东站C口非机动车停放点,还因地制宜地打造了杭州市首个地铁口“护杭智行”服务亭,这里配备了桌椅、饮水机、免费Wi-Fi等设施,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憩、饮水、上网等贴心的城管服务。同时,这里还是“有困难找城管”的联络点,不定期有城管志愿者进驻提供公益服务。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解决了停车问题,还为市民打造了一个温馨的服务空间,让城市管理更有温度。
社会参与 协商共治
地铁杭行路站是4号线和10号线的换乘站,在E出入口附近,就聚集了城北万象城和多个住宅小区,马路对面还是网红打卡地玉湖公园。这里人流密集,地铁口周边的非机动车停车需求很大。
今年5月,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专门开展“围绕共享空间资源,缓解地铁出入口非机动车停车难专题协商”活动,联合余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城管局)、良渚街道、城北万象城,全力推动杭行路站地铁出入口非机动车泊位拓展工作。经协调,城北万象城免费开放其地下停车场泊位,缓解了这个区域的停车压力,实现了政企合作共建良好停车环境。
记者注意到,改造以后,杭行路站E出入口就有指示牌,引导许多电动车往地下的非机动车停车区域走。
“城北万象城免费开放商城地下停车场,一期开放非机动车停放泊位250余个。同时,杭行路站A口和B口之间的闲置场地平整硬化成2000平方米停车场地,拓展非机动车停放泊位800个,缓解停车压力。”余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城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另外,路面上的非机动车泊位,也不是无序状态,都整齐排列在一侧,综合体的保安时不时巡逻,劝导市民文明停车。“每逢周末,来逛商场和公园人非常多,车子也很多,泊位基本是满的,我们都是一个个提醒。”
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市民参与、政府管理、企业责任“三位一体”,才能共同推动地铁口非机动车停放管理工作。“目前,杭州已建立健全了属地管养长效机制,通过聘请第三方人员、开展志愿者服务等形式,不断增强管理服务力量;优化完善了‘高峰驻点、平峰巡线、低峰控片’的管理模式,加强现场空位引导、乱停车行为劝导、乱停放车辆规整等工作,确保实现‘停放有位、文明入位’。”
此外,市区两级城管部门还压实了共享单车企业责任,明确规定地铁口50米范围内限制投放共享单车,并督促单车企业及时清运、规整,有效防止了车辆淤积,保障了交通秩序。
C
老旧燃气管道改造
572公里 322个老旧小区 20万户
安全与活力并存,惠民改造点亮新生活
近日,拱墅区的六塘公寓小区完成了老旧小区燃气管道更新改造,593户居民全部用上了安全燃气。“老”用户乐享“新”管道,居民用气更加安全。
老旧燃气管道更新改造是提升城市品质、保障居民生活安全的重要举措。今年,老旧燃气管道改造项目首次被列为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今年以来,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牵头通过党建引领,改造专班、街道社区、燃气企业三方协同,业委会、居民、物业多元共治,深化党建共同体建设,探索创新“133+X”群众工作法,为老旧小区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截至目前,民生实事任务已超额完成,累计改造完成572公里,322个老旧小区的燃气管道焕然一新,惠及居民家庭超20万户。
党建引领,如同指挥棒,串起专项整治的“千条线”,不仅办事高效,还提高了居民的认知度和支持度。
和睦社区房屋老旧,老年人口众多。然而,在燃气改造更新中,老小区却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原来和睦街道推广“支部建在项目上”工作模式,成立临时党支部,建立小事“立即办”、大事“协商办”、难事“联动办”机制,解决拆改保笼、变更空调外机位置等问题60余起,社区党委以“党员带动群众、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线,社区党委创新“宣传发动—排查摸底—党建引领—样板先行—定期复盘”“五步工作法”,快速推进群众沟通工作,保障燃气改造工作顺利实施完成,为居民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安全与便利。
共商共治,找准群众需求的“落脚点”。城管部门与街道社区紧密配合,全方位宣传,畅通建言献策通道,让民生需求落地有声。实干巧干,做精民生项目的“针线活”。面对复杂的施工条件,实行“一小区一方案”,精心谋划,破解难题,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西湖区北山街道松木场片区在老旧燃气庭院改造过程中也曾面临诸多挑战,居民担心改造会破坏小区环境,社区干部也忧虑施工条件复杂。但更新改造团队没有退缩,他们优化设计方案,采用埋地管与架空管相结合的方式,减少了开挖作业,降低了对小区环境的影响。同时,精细谋划开挖与修复方案,保障了路面品质。在施工过程中,多方联动,与交警、社区等部门密切配合,确保居民正常出行。
“这些老旧小区的燃气管道因年久老化,如同一个个潜在的‘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今年的改造过程中,我们随时关注居民需求和意见,及时回应和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努力将好事办好,将民生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改造后,原先使用的燃气铸铁管全部更换成了高强度、耐腐蚀的聚乙烯PE管和镀锌钢管,用气安全更有保障。
D
地下“三管”改造
35公里 35.16公里 12.21公里
“地下动脉”焕新,提升城市效能
老旧污水管道、老旧供水管道和雨水管道的问题一直是城市发展中的“隐忧”。
城市更新,不仅追求外在的华美,更注重内在的稳健与效能。2024年,地下“三管”改造首次纳入省民生实事项目,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积极牵头,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让城市的“地下动脉”焕发出新的活力。
截至目前,“三管”改造的民生实事项目均已超额完成任务并发挥作用,保障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其中,老旧污水管网有机更新35公里,实施老旧市政供水管网改造35.16公里,协调推进城市道路雨水管网改造12.21公里。
污水管网深埋地下,上面有车水马龙的繁忙交通,旁边还“躺”着燃气、电力、通信等“兄弟”管线,奔流不息的污水通过它们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净水厂。
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管网更新可对城市运行的影响降至最低?
莫干山路地下管网建成于20世纪60年代,管径大、管龄长,管身腐蚀严重,属于典型的主城区老旧污水管网,为科学安全实施更新改造,城管部门多次邀请行业专家把脉问诊,经反复研究探讨,最终决定采用“机械制螺旋缠绕”的非开挖工艺对管网进行修复。
“该工艺既减少了对地面交通的影响,又节约了施工成本,还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老旧污水管网有机更新是实事工程,更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把问题想在先,把工作做在前”,在项目启动前和实施中,城管部门始终将周边居民的意见建议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确保项目又快又好地推进。
在供水管道改造战场上,全市城管部门精心组织,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全力以赴,施工团队不畏艰难险阻,凭借科学合理的施工安排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确保供水管道的安全稳定运行,清澈的自来水顺畅地流入千家万户,让市民用上了放心水。截至目前,项目已全部完工,共完成35.16公里,完成率130.22%。
与此同时,雨水管道改造工程也提前顺利完工。通过对12.21公里市政道路雨水管道的扩容改造,有力提升了道路雨水收集系统效能。“雨水管道的扩容改造,提高了雨水的排放能力,有效缓解了雨季期间的积水问题,保障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同时,道路雨水收集系统的效能提升,也为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表示,“地下动脉”改造推动了基础设施更新,保障城市运行平稳,未来,杭州城管部门将继续实施强基固本保障工程,让城市的“生命线”更加坚韧、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