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良渚回响”与世界共鸣
发布时间:2024-12-02 09:14:02

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近日,作为第二届“良渚论坛”的配套活动之一,“良渚回响”第二届“良渚论坛”主题音乐会在余杭苕溪大剧院上演。随着埙、编钟、编磬、竹笛、琵琶、古琴等独具中国特色的乐器奏响,十部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江南美学特色、多元演奏类型的民族音乐作品,勾勒出良渚丰年、春江花月夜、兰亭等极富中华传统美学的意象,给来自世界各国的嘉宾留下深刻印象。

在世界文明的交响乐中,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是历史主旋律。《渚芽》《沛泽》《潮生》《深念》《流觞》《潋滟》……时而婉转、时而澎湃的音符,紧紧围绕本届论坛“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题,交织成扣人心弦的“良渚回响”,诉说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传递出“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的美学意境,激发了“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情感共鸣。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这场为古老文明演奏的音乐会上,大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的完美融入,也成为一大亮点。“良渚回响”音乐会指挥、浙江音乐学院民族乐队学院艺术总监王甫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在排练中经历了不断磨合,但演出的成功充分说明,“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向西方借鉴或借用某些乐器,与传统民乐形成一种互相的融合。”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以杭州人十分熟悉的李叔同(弘一法师)为例,他改编的《送别》至今家喻户晓,这支歌所选曲调,便源于美国作曲家约翰·庞德·奥特威所作的《梦见家和母亲》。旅日期间,李叔同听到了由日本诗人、词作家犬童球溪译作的《旅愁》,被乐曲深深触动的他,挥笔写下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名篇,也成就了中国近代音乐史的一段佳话。

曲高未必人不识,自有知音和清词。从取材于传统曲艺的歌曲《神女劈观》在全球互联网引发现象级传播,到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陕北说书”引发全球玩家竞相模仿,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出海”,中国音乐正在持续唤起不同文化、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听众对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强烈好奇。如今回响在良渚上空的音符,也必将与世界共鸣,谱写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陈凌   编辑:陈周滢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