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西湖群山脚下的留下街道杨家牌楼社区里,常传出琅琅读书声。
社区文化广场,成了朗读者的舞台。有居民晒着太阳,听得津津有味;也有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一展风采。
握住话筒,外卖小哥杨小华、杭州市“幸福老人”吴加生等市民群众纷纷“开麦”,朗诵经典,分享故事。有观众说,在一个个瞬间,被这些朗读者的深情感动,是一种难得的文化体验。
在西湖区提出打造“阅读第一区”的背景下,留下街道开启“我们都是朗读者”系列活动,寻找最美“朗读者”,读出遍地书声的文化氛围,也让好声音、好故事传得更远。
参与者众多,“读”出文化自信
这两年,全民阅读掀起一波高潮。伴随《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口碑节目出圈,朗读作为一种阅读形式,越发受到市民群众的欢迎。有了群众基础,“我们都是朗读者”系列活动一经推出,就得到各路本地“大咖”支持。
浙江工业大学教师秦一在社交平台上有超过2500万粉丝,其账号“小一姐姐”长期传播传统文化。她的出圈,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力量。秦一创造的古诗“手势舞”,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美感,也有表演张力,配合古诗文朗诵,传播效果好,很受家长们欢迎。“在竞争激烈的短视频赛道,优质的朗读内容能锦上添花,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关注。”秦一说,如何更好地发挥朗读在美育、语言文字推广等方面的作用,是她接下来要探索的课题。
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的“绘眼行记”团队是另一类“朗读者”。这些年,这支队伍走过全国20多个乡镇,用画笔记录下300多件民俗器物。“一直以来,我们用寻访、展陈老物件的方式去讲述它们背后温暖的故事。”该校教师、社团发起人陈海平说,“我们同样是‘朗读者’,绘画、办展、交流,通过‘画’与‘说’,让更多器物的声音被听见。”今年,该团队已出访德国、日本、吉尔吉斯斯坦、马来西亚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把文化之声传播得更远。
“读”出文化自信,国际人才也来助阵。入选联合国2023年100名“全球最有影响的非洲后裔名人榜”的米莱正是其中之一。家乡在津巴布韦,本科在留下就读的米莱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我练习中文最好的方式,就是朗读,这个习惯让我不断融入当地文化。”他还创办了留学生社群“留下带路”,“从留下开始发声,把更多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各地。”
以“赛”为媒,让好声音传得更远
“要把朗读者的舞台搬到更多村社去,办一场文化接力赛,鼓励更多群众成为朗读者。”留下街道有关负责人说,他们以“赛”为媒,让“阅读”开枝散叶,邀请不同行业代表参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各村社还根据现有文化配套灵活开展沙龙、讲座、书籍分享会等,比内涵、拼特色。
琅琅读书声同样飘进了校园。留下街道与辖区高校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积极联动,推出“国风进校园”等共读项目,而浙江科技大学等高校也设置了“居民阅读开放日”。“绘眼行记”团队也走进杭州中小学,共同推出美育课程,如余杭区云会小学的云小故事与美术特色相结合,已成为品牌栏目。
值得一提的是,留下街道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有特色、接地气的阅读活动。如翰墨香林社区的邻里阅读空间先后开展了“书香邻里”“种子书签”“二十四节气绘本阅读”等活动36场,辖区居民每周自发组织阅读会,并创立了“探索吧节气”儿童绘本品牌。
更多市民群众行动起来,纷纷加入“阅读大军”,依托西湖书房、有礼书房、温妮绘本馆、晓禾阅读室等阵地,自发开展“户外春日纸鸢故事会”“绘本漂流星球活动”“送书下乡义卖捐赠活动”等,累计参与者上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