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跻身合成生物“第一方阵” 杭州何以闯关突围?
发布时间:2024-11-07 11:00:38

临空示范区

云栖小镇

“我预计在10年、20年之后,合成生物产业可能是万亿级的市场,因为它的爆发潜力非常大,而且应用非常广泛。”正如杭州医药港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袁围在采访中所说,当前,合成生物产业的巨大潜力有目共睹。

在各地抢抓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杭州依靠深厚的生物医药等产业基础与科研资源优势,跻身国内“第一方阵”。但与上海、深圳、天津等“头部”地区相比,不可否认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

杭州如何奋起直追,闯关突围?即将发布的《杭州市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从杭州推进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空间布局、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绘制了一份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蓝图,将助推更多资源向合成生物领域集聚。

《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核心科技突破、平台能级提升、企业梯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生态优化等五大行动,正是一一瞄准了杭州合成生物产业面临的短板,打出一套强链补链、延链畅链的组合拳。

产业链如何建?

与国内合成生物产业的“最优生”相比,杭州缺了什么?

“缺重量级平台。”西湖大学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中心创始主任曾安平院士认为。上海有国内第一个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天津有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组建了首个合成生物学研究院,建设全国首个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而杭州暂无相应的重量级平台。

“缺百亿级的大企业。”杭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往往能够“带出”一个产业圈。

“缺中试与产业化方面的人才。”袁围认为。不只是杭州,全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轻研发”,研发方向与企业产业化方面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事实上,杭州的底子并不差。“杭州有很好的基础研究积累,有一批好的高校,有大量民营企业与初创企业,在资金驱动方面也有潜力。”曾安平说,这是杭州能够跻身合成生物产业“第一方阵”的资本。

追赶“最优生”,杭州在各方面持续发力。

10月下旬,浙江省全省智能低碳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在西湖大学揭牌。这是全省首个合成生物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将围绕人工智能和合成生物学的结合,解决生物制造的原料和能量供给瓶颈问题。它的成立,正是杭州“创新强链”的一例。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杭州将充分发挥科研资源优势,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多方力量,深化前沿创新策源能力,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力度,推动生物智能数实整合。到2026年,将建设5个以上国家级平台,10个以上省级平台。

从研发到生产,中试是关键一环。杭州将持续推进合成生物中试基地建设,到2026年,争取建成1个产业中试基地。探索公共服务平台与企业自建平台相结合的模式,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围绕企业梯次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将提升龙头型企业规模、促进高成长型企业发展、培育初创型企业成长。到2026年,培育10亿元以上企业达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20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00家。

整体而言,杭州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努力实现“十个一”的目标:在已经出台一个产业政策、一个行动计划,建立一个产业联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一个产业链图谱,打造一批产业先导区和一批特色园区,建设一批创新平台、一个中试基地和一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新势力企业,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生产”完整链条的创新制造体系,全力提高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水平。

生态圈如何创?

业内专家认为,合成生物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新兴领域,虽然潜力巨大,但存在用地资源限制、技术要求较高、技术迭代快、产业转化难等难点,要实现合成生物学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必须突破一些关键制约因素。

比如,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杭州的工业用地资源日益紧张,而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用地性质有要求,如何推动不同区域间研发与生产协同发展,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在全市层面,杭州致力于打造一个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圈”。《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杭州将以西湖区为创新策源中心,以钱塘(新)区和萧山区为制造核心承载区,以余杭区、临平区、拱墅区、滨江区、临安区、建德市等区域为多元协同发展区,形成“一心双核多元”的合成生物产业空间布局。

当前,钱塘、萧山和西湖三区正合力争创合成生物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据悉,未来将立足西湖科创资源优势和萧山、钱塘产业集聚优势,建立“西湖研发—萧山、钱塘转化”合作机制,加强三地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建立产业互融互补、要素互联互济、企业互帮互促等合作机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将探索“科创飞地”+“产业飞地”的“双向飞地”模式,支持萧山、钱塘合成生物产业化企业在西湖设立研发中心和孵化平台,支持西湖合成生物平台设计等研发类企业在萧山、钱塘建立技术转移转化基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和创新产业化闭环。

同时,针对合成生物学产业专项基金欠缺、产业化压力大等痛点,杭州将创新政银企联动对接机制,持续拓展多元融资渠道,共建共享开放平台。在杭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看来,这是“开放畅链”的重要抓手,将促进信息、资金、技术等要素在产业内的自由流动。

从产业链到生态圈,杭州合成生物产业正在创造新未来。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何文静 通讯员 沈月华 苏丹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