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召开全市地名工作推进会,对“乡村著名行动”等工作进行部署安排。会上透露,杭州将利用3年时间集中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希望在为乡村“起名、命名”的同时,又能让乡村“扬名、闻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名”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乡村著名行动”,其意义就在于“正名”,不仅要让地名更规范、更准确,还要让地名更生动、更响亮,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然而“正名”之事,似易实难,难就难在,地名起得好不好需要交给时间来检验。起得好,皆大欢喜;起得不好再换一个成吗?往往只能将错就错,因为再换一个名字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其中道理无须赘言,改地名改错的例子更无须多举。这就要求我们在落实“乡村著名行动”时,既要坚定对“美名”的积极追求,又要祛除急功近利、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等心态,尽量保持一份平常心。无论是新命名还是改旧名,都需要既立足当下又放眼未来,既追求现代性又联结历史记忆。一个看起来“很土”的地名,其中可能承载着厚重、精彩的历史积淀;一个看起来高大上、很摩登的名字,则可能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新鲜劲、热闹劲一过,就瞬间东倒西歪了。
新命名要慎重,旧地名要慎改。“慎改”不是不能改,著名的例子是北京的劈柴胡同改成“辟才胡同”,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并未割断历史记忆的脉络;北京雅宝胡同原来叫“哑巴胡同”,锣鼓巷原来叫“罗锅巷”。地名的变迁里包含着人文精神。
民主性可以抑制随意性,地点、道路、建筑的命名,要做到既准确、又美好,而且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就需要群策群力,广纳人民群众的智慧。《杭州市“乡村著名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就特别强调,要积极引导和发动群众参与地名文化挖掘、地名采集上图等乡村地名建设工作,积极招募培育乡村地名志愿者,因地制宜开展地名志愿服务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地名文化挖掘保护利用、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广等工作;鼓励将乡村地名建设有关事项纳入村级议事协商内容,切实把地名工作建设成为联谊乡情、热络感情、畅通民情的大舞台。
为乡村“著名”,须从“长”计议,不仅要起得好、用得准,还要让其传得开、叫得响,更要传承历史记忆、彰显时代精神、联结美好未来——让乡村更“著名”,真正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