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杭州市乡村建设条例》实施一周年 以法治力量护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发布时间:2024-09-03 14:30:04

临安区湍口镇湍口村

富春山居绿道

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

萧山区临浦镇横一村未来大地稻田景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在杭州,一场以法治护航乡村建设、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造、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改革实践,已从纸头案头跃入田间地头——

2023年8月1日,全国首部住建领域组织实施的关于乡村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杭州市乡村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开启了杭州乡村建设“有法律标准依、有政策体系靠、有专业队伍建”的新篇章。

明确“谁来管”“管什么”“怎么干”,画出了底线、红线、高压线,把“可做能做的”变成“该做的”“必须做的”……

一年来,这部为杭州乡村建设“量身定制”的法规,让破解乡村建设“急难梗”有了支撑、有了抓手,也为乡村“何以和美”“何以振兴”给出方向、作出指引;基层干部和农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意识逐步建立,“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实践持续深化。

从入脑到入行 让法规法条不断转化为实践实效

乡村建设,千头万绪。破局关键,要从顶层抓起。

《条例》赋予了市区各级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以及其他与乡村建设相关的各市直部门的法定职责。

以《条例》实施为契机,杭州迅速行动,成立由21家市直部门与10个区、县(市)组成的市乡村建设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委,抽调人员集中办公,进一步明确了成员职责分工,各区、县(市)随后也相继成立了区级乡村建设协调小组,逐步形成了多跨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以及市统筹,区、县(市)组织,镇村实施的工作机制。

统筹协调机制的建立,让法规上下贯通“一竿子到底”有了依托;配套制度的出台,通过“一揽子政策”让《条例》加快落地。

“自2020年立法工作启动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两手抓’,一边全力推进立法和宣贯,一边同步抓配套制度建设,完善《条例》的实施细则和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标准体系。”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条例》实施后,涵盖管理制度、技术导则、标准规范等41个配套文件随即分批次印发实施,形成“1+41”系列成果,其中多个技术导则为全国首创。

乡村建设“四梁八柱”搭好了,如何让更多人了解《条例》、用好《条例》?

一年时间里,市建委及各级住建部门通过宣贯培训、组织“法治大篷车”下乡服务、分发宣传手册、开通线上学习平台等多样化方式,市区联动、线上线下同步,实现了全市1905个行政村普法全覆盖,将《条例》和配套政策宣贯至乡野田间。

从入脑到入行,纸头的法规法条正不断转化为实践实效。

“推进工作时更有底气了!”富阳区场口镇城建办负责人表示,以前遇到一些不合规的情况,村干部只能以劝导为主,“现在拿出《条例》,上面明确了底线、画出了红线,村民们也慢慢懂得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桐庐县江南镇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通过《条例》,我们对村落建设和保护之间的平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从入行到入心,《条例》实施带动法治意识不断提升,更多改变还在潜移默化中。

既抓大也抓细 让乡村风貌从“局部美”到“全域美”

乡村怎么美?大到整个村落的一体规划,小到一条管线的铺设方式,都能对其产生巨大影响。《条例》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村庄风貌提升等工作要求,对农村管线进行整治。

作为乡村建设领跑示范的标杆,杭州以“房整整”“路美美”“线拉拉”“绿通通”等十大专项行动为抓手,推进农房改造、道路提升、管线序化、绿道建设、河道景观优化等工作。今年,市建委更是以《条例》为抓手,持续向“空中蜘蛛网”宣战,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杭州市农村管线序化试点扩面工作的通知》,启动了为期3年的新一轮管线序化工作,计划3年内在全市70%的行政村开展整治。

“原有管线废线、废杆多,是很多乡村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往在治理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难题。《条例》的出台,给了我们全面治理的信心。”余杭区风貌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条例》提到,管线运营单位应定期对管线进行整理,确保管线安全、美观,“因此,在实施百丈镇半山村采独线沿线管线序化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积极与各大运营商协商,确定了废线、废杆数量,在保证不影响群众生活的情况下制定废线、废杆清除方案,整治长度约10公里,并将部分线路埋入地下。”

截至今年7月底,杭州已有118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管线序化工作,其中65个行政村已完工,累计完成清废杆2272处、清废线739.3公里、多杆合一532处、多箱合一1915处、线路“上改下”98.6公里。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除了管线序化外,村庄风貌、民居建筑、街边巷道的规划与设计无一不关系到乡村的发展和传承。对此,《条例》明确,应根据乡村建设实际需要组织编制村庄规划和村庄设计。

杭州乡村建设这盘棋,还有重要棋子将落下。

“我们将坚持规划一张图、建设一条链、管理一张网,以乡村摸底调查为基础,协同推进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乡村建设实施方案、重点地区村庄设计,并计划于今年年底编制出台《杭州市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杭州市村庄设计导则》,为村庄设计和建设提供技术指引。”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编制导则旨在为全市村庄设计和建设提供技术指引,通过设计先行实现乡村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

接地气更好落地 全生命周期管理“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

农村住房是村民的头等大事,也是乡村建设管理的重中之重。

围绕农房“选、建、住、管”,杭州一直以来久久为功,在持续的创新实践中形成一套以百姓选“称心房”、建“放心房”、住“顺心房”、有“致富房”的“四房”理念为引领,以数智化赋能的农房建管服务体系,让村民“像逛淘宝一样”选设计图,“一次不用跑”就能完成建房审批。

这一系列探索的经验成果通过《条例》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化。如《条例》全文8章57条具体规定中,有13条是关于农村住房建设,覆盖了选址用地、住宅设计、建设施工、过程监管、竣工验收以及闲置农房盘活、置换等农房建管全过程。

一条条法规,为乡建一线实施农房建设管理提供了依据,把原来“可做、能做、鼓励做的”变成“该做、必须做的”。

“比如农房通用图集的使用率,这一年来大大提升了。”富阳区住建局村镇科科长杜晓声亮出数据,《条例》实施后,富阳区的农房通用图集使用率提升至70%。

他介绍,此前虽然新建农房也要求“带图审批”,但对于使用通用图集不作强制要求,不少建房户还是习惯老办法,“网上找找、工匠画画”,“《条例》为大力推行通用图集提供了支撑,我们也可以据此将要求落实到乡镇一线。”

一套套“接地气、好落地”的图集不断落地成为颜值高、品质好的新农房。截至目前,杭州已形成涵盖水乡宜居、田园风光、山地宜居等多种风格的农房图集1029套,使用通用图集新建农房6年累计达2万余幢。

服务还在不断升级。根据《条例》,今年以来,全市各地深化“图纸下乡”服务,为建房群众提供“个性化”图纸修改服务。以淳安县为例,仅今年1-7月,全县累计发放图集图页超500份,为410户农户提供图纸修改服务,组织下乡服务126次。

农房和乡村建设品质好不好,工匠也是关键。

《条例》提到,鼓励信用良好的乡村建设工匠参与乡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配套出台的《杭州市乡村建设工匠承接小额工程的指导意见》则将这一法条细化为可操作可实施的举措。

一年来全市累计发包小额工程679个、完工559个,既简化了乡村小额工程发包程序、节约了建设成本,又让专业强、信用好、服务优的乡村建设工匠“钱袋子”鼓起来。

“现在农村发展快,建设项目不少。除了自己接的,还中了三四个小额工程呢!”余杭区小额工匠包见明有着30多年的老手艺,“技能饭”越吃越香,“活多了,收入自然就提高,干起来更有劲头!”

要乡愁也要发展 推动166个传统村落做好“活化+”文章

传统村落是散落乡村地区的“遗珍”。作为拥有166个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名城,推动“古村复兴”,是杭州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和美乡村的“必答题”。

“组织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鼓励原住村民原址居住”“鼓励采用乡土材料和传统工艺”……依循《条例》中的“解题思路”,一个个鲜活案例正跃然而出——

不久前,《建德市大慈岩镇李村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21—2035年)》《建德市大慈岩镇上吴方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21—2035年)》两个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同意,为古村新生掀开新篇章。

自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以来,建德制定了“1+2+N”顶层设计机制,即1个市域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2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重点片区规划、N个重要节点设计方案,构建区域传统村落“一带、八片、一点”的总体格局,突出打造八大集中连片区,引导片区差异化发展;同时制定了《建德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建设导则》《建德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负面清单》等技术文件,指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建设。

“保护和发展可以是相辅相成的,《条例》也明确了对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要求。”建德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建德将传统建筑保护修缮与产业运营紧密结合,实现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无缝对接,“如大慈岩镇新叶村古籍图书馆、研学楼等项目,先行确定运营团队并全程参与规划、设计,避免了重复建设,进一步提高了资金使用绩效。”

在发展的“蝶变”中,让乡村依旧是乡村的模样,让乡愁有“乡”可寻。

目前,全市166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已全部完成,“因村施策”采取差异化的保护措施和发展模式;同时,市建委正开发传统村落数字化管理模块和服务场景,推进全市166个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动态更新,建设传统村落数字平台,通过三维实景、视频、图文等形式,全面展示166个传统村落建筑与文化全貌。

一村一舍皆风景,城乡共美入画来。

在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新征程上,杭州将继续打头阵、当先锋,持续深化《条例》落地,让《条例》更加“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为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法治支撑,在乡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一步步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王昭奕 王莉莉 通讯员 杭建宣 图片由市建委提供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