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记忆 ——他们与时光赛跑 点亮信仰之灯
发布时间:2024-07-30 11:23:52

左图为退役老兵翻看自己年轻时的军装照。均为受访者供图

上图为李栋(左一)和小伙伴一起走访老兵,并送上清凉“礼包”。

当你老了,头发斑白,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最无悔的会是哪段时光?

有的人想起从前的时光,热血沸腾,忆峥嵘岁月稠;有的人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他们的记忆已经消散,还来不及与过去好好道别,便迷失在岁月的角落中。

在中国,约有1000万人患阿尔茨海默病。这是一种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最初症状表现为记忆障碍,可以通过早期筛查干预,延缓或预防疾病发生。

本期,我们将带您走进一个由退役军人主导的公益服务项目——“记忆保卫战”,来到一群特殊的老人身边,听他们诉说在时光激流中,集体对抗遗忘的故事。

他们的前半程,是追光的一生,捍守山河永固。正因为共享同一种经历,追寻同一种信仰,也面对着同一种困境。而今他们成为传播火种的人,穿透历史迷障,将记忆从时光深处唤醒,化作温暖力量。

一片丹心为家国

曾以岁月渡山河

“盛老,在家吗?我们又来看您啦。”刚过午后,骄阳似火,滨江区一幢居民楼前,响起了清脆的门铃声。在一阵聒噪的蝉鸣声中,盛老热情地将李栋迎进门。这里是退役军人盛水荣儿子的家,夫妻俩偶尔会从富阳赶来,跟孩子一起共度周末。

天井处摆放着几盆绿植,乍一看,除了门口一块“光荣之家”铭牌,盛家与其他家庭没什么两样。但李栋知道,已年过70岁的盛老,是位热心公益的“老革命”,平时酷爱钓鱼唱歌,也喜欢翻阅报纸,十分关心时事。

李栋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同时他还是滨江区浦沿街道“记忆保卫战”项目的发起人。这个项目致力于帮助街道内具有认知障碍或者面临记忆丢失风险的老兵“激活”记忆,并结合康复训练,提供一些简单的照护辅导服务。项目自2022年12月启动以来,已服务老兵3156人次,累计服务时长7000小时。

“主要是上门听他们讲讲当年的经历,做做手指操,不过最重要的其实还是陪伴。”李栋这样解释自己的工作。他介绍,志愿者上岗前,都会联系医生做好培训,尤其是对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进行“补课”;在志愿者招募时,也会优先选择退役军人,希望共通的背景经历能激起彼此共鸣,帮助老兵们打开心扉、畅谈往事,尽可能跑赢这场残酷的时间拉锯战。

盛水荣参军12年,曾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亲历者。战争给盛老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但也磨砺出了他作为军人的血性和百折不挠的信仰。“在前线,我深刻体会到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意义,弱小就要挨打。没有人在前面冲锋陷阵、捍卫国家尊严,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谈及那个年代,盛老思路清晰、情绪激昂,讲到动情处,他的眼眶红了一圈,隐隐可见泪光,“但我没觉得当和平年代的兵就容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

红色信仰有迹可循。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国力空虚、边境纷争不断。当时的盛水荣还在村里读小学,听说大他12岁的堂哥参了军,又是好奇又是憧憬。后来,堂哥将一顶绣着五角星帽徽的红军帽当作纪念品带给他,让他爱不释手,放进书包每日翻看。那也是盛水荣第一次懵懂地认识到“家国”的概念,“现在想来是种下了一颗信仰的种子——当时只觉得参军这件事特别了不起,保家卫国的都是英雄。”

待长大一些,盛水荣便向父母说了自己对军队的向往,“结果家里人特别支持我。我是家中长子,爸爸又是村里的老支书,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看到儿子能从军报效家国很欣慰。”盛家人丁兴旺,二老有兄弟姊妹在旁,也比旁人少些后顾之忧。

盛水荣参军后,在部队入了党。除了三餐温饱的关心之外,父亲时常写信到部队,嘱咐他要听首长的话,服从组织纪律。时间很快来到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我清楚记得,是2月19日接到的出兵命令,23日我们从许昌火车站出发,又辗转几地完成集结,最后到了中越交界处。”

据盛水荣回忆,当时的军队武器既不充足也不先进,大家顶着压力执行军令,步坦协同深入战地,“前方有战士牺牲了,也只能见缝插针抢收尸身……”即便如此,也没人退缩,那种豁出一切的无畏与英勇,至今仍在眼前。每每想起,他都记得那份骄傲,“我们所在的部队,前身是抗美援朝‘冰雕连’的一支,指哪打哪,不当逃兵。”

一日从戎一生念

散落天涯终有归

裘佳斌,是最早加入“记忆保卫战”项目的志愿者之一,退役前曾是一名潜艇兵。对于如何帮助退役老兵找回记忆、延缓记忆衰退,他始终觉得能做的实在有限。但同时,他又坚定地认为这些事很有意义,也很难被取代。“因为我们服务的群体跟别的老人不一样,对待他们需要更加耐心细致,相当考验志愿者的心理素质。”

此外,打动裘佳斌,让他最终决定参与进来的还有一个原因——“为他们服务,也为了自己的将来”。退役之后,茫茫人海,曾经熟悉的面孔天各一方。能遇到有相同经历的人,是种缘分。有时候,他们相约重走当年路,有时,他们回军营忆往昔。因为一个项目,一群散落天涯的人,有了归处。

就像盛老,转业后得了空时,他偶尔还会去故地走访,探望当年的老战友。还有许多战友,已长眠地下,盛老想要“叙旧”,只能去烈士陵园。“那一大片的陵园啊,你看到肯定很震撼。”说着,盛老垂下了头,有点哽咽。

“最初发起这个项目,也是源于一个老兵。”李栋告诉记者,“大概在2021年,我上门拜访一位参战老兵,他的记忆逐渐消散,但口齿依旧清晰。他告诉我,‘如果国家还要打仗,我的子弹还能射进敌人的胸膛’,这让我十分触动。现在也是,无论是社区组织活动还是园区研究发展课题,退伍军人参与的积极性总是很高,就好像从军营‘毕业’了,但一辈子都记得冲锋在前。”

一声子弟兵,一生子弟兵。岁月,抹不去老兵的荣光与信仰,也磨不灭他们的血性与骄傲。前阵子杭州遭遇“暴力梅”,盛水荣从社区听到消息后,立即响应加入了巡河清淤的队伍。“我要永远记得自己是个兵,退伍不褪色。而且我可是光荣在党47年的老党员,儿子也是党员。平时我经常教育他,报国不止一条路,不变的是接续奋斗。”

光阴荏苒,总有些不变在时代激流中熠熠生辉。历史会永远记得这群可爱的人,他们忠于家国,也忠于彼此。若非黄土枯骨,愿守百岁无忧。

记者手记

信仰,是一群人的英雄主义

悠悠岁月,忠魂永存。

战乱年代,我们崇敬英雄,主要是敬仰他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在他们身上我们寄托了对和平的向往。

而和平年代我们关爱老兵,不仅是对他们曾经的无私奉献表达敬意,更是在守护他们始终坚定的理想信念。

这让我想到网上流传过的一个段子。有人问,路过烈士陵园为什么不会给人阴森的感觉,反而暖洋洋的?其中一条高赞回答是,生前他们就为保护我们而死,死后又怎会伤害我们?

的确,有些人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都同样值得我们铭记感念。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信仰。信仰,是一群人的英雄主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让我们以感恩的心,向那些曾为国为民流过血、拼过命的战士致敬!也致敬那些不改革命本色、砥柱中流的共产党员,呼唤更多接续奋斗的同路人,在新时代创造更骄人的业绩。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马梦妍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