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展、夜秀、夜娱、夜体……随着“夜经济”的不断升温,杭州“夜态”不断刷新,新的文旅消费业态层出不穷。然而,在求新求变的同时,是否有一种方式能让人们放慢脚步,在消费的同时,获得别样的美好体验?
塘栖古镇景区和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在实践中找到了答案:挖掘传统文化,让“夜经济”独具魅力!
塘栖古镇:
历史文化勾勒独特风情
夏夜的塘栖古镇分外迷人。
晚风拂过,行人悠然地在广济桥上漫步,桥下那条流淌了千年的运河泛着粼粼波光。灯火辉煌的水北街、水南街分列于河道两岸,飞檐翘角的中式建筑轮廓倒映在水中。街头熙熙攘攘,游客们穿梭于各色商铺之间,特色小吃的香味,伴随着店家的吆喝声,让这座江南水乡小镇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白天天气太热,这里晚上更加热闹。”塘栖古镇景区管理处主任喻华介绍,2023年,古镇景区接待游客327.5万人次,旅游收入约1.64亿元,其中夜间消费占比超过30%。
作为古镇,塘栖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发展“夜经济”的过程中,也充分发挥着这一优势。景区核心区域共有120多家商铺,其中9家老字号,6家非遗店铺,还有各种文化创意类店铺50家,绝大部分营业至21点。
运河南岸,最醒目的便是百年老字号“王元兴酒楼”大招牌,透过酒楼的透明窗户,可以看到酒楼内几乎座无虚席,一派生意兴隆的景象。“王元兴酒楼”始建于1941年,历经三代传人传承,打响了浙江省“老字号”招牌。作为区级“非遗”保护单位,王元兴酒楼传承的粢毛肉圆、细沙羊尾、清汤鱼圆、红烧羊肉等塘栖名菜,备受顾客追捧。酒楼店长透露,进入夏天,酒楼晚上的营业额是白天的两倍多。
对岸的水北街,则集结了“百年汇昌”“法根糕点”等多家传统老字号,这些老字号传承的同时不忘创新,推出了不少新口味的蜜饯、糕点,生意一直不错。此外,还有各色传统小吃摊,软糯的糍粑、酥香的梅干菜小饼、口味多样的云片糕等,特别受年轻人喜欢。
每逢周末的晚上,广济桥头的古戏台上,精彩的非遗项目“卫家班皮影”就会准时上演。皮影剧团来自当地的河西埭村,这样的定点演出不仅保护了传统非遗技艺,也为景区的“夜经济”聚集了更多的人气。
今年开馆的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也是人们夏夜纳凉的好去处。馆内陈列了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的一系列熔铜艺术品,其中包括表现江南古镇荷塘景致的《青荷绿水》以及表现京杭大运河生生不息的《运河之浪》等。
“做夜间文旅,核心还是要有文化植入。譬如,一边吃着王元兴的粢毛肉圆,一边听乾隆无意间发明出这道美食的有趣民间故事,这种体验感,跟吃普通肉圆是完全不同的。”在喻华看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塘栖文旅发展的指路明灯,“只有深入挖掘塘栖本地的历史文化,才能让这座水乡古镇真正区别于乌镇、南浔等其他古镇,呈现独特的魅力。”
喻华介绍,接下来,塘栖还将推出一系列文旅项目,丰富“夜游”内容,促进夜间文旅消费。其中包括塘栖特色摇橹船、塘栖水上婚礼民俗表演等,这些新项目将为游客呈现一个更加丰富立体的塘栖古镇。
清河坊:
宋韵文化破解“千街一面”
繁华夜未央,上城不夜天。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白天游客如织,夜晚更是热闹非凡,绚烂的霓虹灯下,焕发着夜间经济的繁荣与生机。
2021年,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被评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然而,它也面临着国内许多历史文化街区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千街一面”。近年来,清河坊大胆破题,倚靠深厚的宋韵文化底蕴,进一步挖掘夜间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潜力,向全世界讲述属于杭州的“独家记忆”。
从今年6月起,每周六晚上,鼓楼小广场旁的南宋书房推出“宋韵白话”表演,新颖而有传统韵味的表演引来不少关注的目光。
“宋韵白话”由南宋书房与评书演员葛慕白共同推出,这种演艺形式以“普通话讲述+弹唱表演”为主线,以“说书”为核心,结合宋代历史故事、传奇小说、民间传说等内容,邀请嘉宾一起探讨当下热点话题,辅以古筝、琵琶等乐器弹唱。
“雷峰塔里到底有没有白蛇”“苏东坡的躺平人生”“跟着苏东坡游杭州”……每一场表演都话题性十足,唱的则是各种宋韵小调,甚至还有摇滚,同时还夹杂着密集的笑料,现场笑声掌声不断。许多游客被深深吸引,听完赞不绝口:“这样说书挺有趣,很有杭州味道!”
“这是对传统说书艺术的一次全新诠释。”葛慕白介绍,在南宋瓦肆,说书叫作“说话”,原本就是有说有唱的,“宋韵白话”是把评书恢复到宋朝有说有唱的表演形态,它本身有着显著的宋韵基因,还有各种搞笑元素,所以被一些观众称为“宋韵说书脱口秀”。
在葛慕白看来,在清河坊这样一个充满宋韵的历史文化街区表演“宋韵白话”是最合适不过了。“传统与时尚碰撞,商业与文化融合,‘宋韵白话’为来到清河坊的游客增添了一份沉浸式的宋韵体验,一段生动有趣的记忆。”
“宋韵白话”只是清河坊宋韵文化“夜经济”的一个侧影。要说“宋韵”最浓郁的地方,莫过于南宋御街的“宋韵集无界”。
“宋韵集无界”市集以宋韵文化为主线,融合了非遗体验、文创展陈、原创手作等多元业态。良工画皮摊位的摊主是一个擅长中国传统绘画的小哥,他用毛笔蘸着各色颜料,在帆布包上画出各种中国风的图案,颇受游客喜欢。还有间“明信片小小屋”,小屋结合南宋御街、河坊街、鼓楼、西湖等文化地标点位,推出各种套色印章,引来游人纷纷打卡……缤纷的市集上,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一个个小摊位上流动,夜间文旅消费的新场景悄然呈现。
街区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持续增长,以“五一”小长假为例,客流达48.15万人次,同比增长24.45%,营收额同比增长14.17%。“游客喜爱清河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这里能感受到杭州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
本周末,“清河坊缤纷夜游”活动即将开启,届时,各种传统文化元素将与潮文化元素融合,一起激活游人夏夜的多巴胺。
记者手记
要传承也要创新
逛了塘栖古镇和清河坊,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对发展“夜经济”的重要影响。
传承和挖掘传统文化,为塘栖和清河坊的“夜经济”带来诸多正向效应。首先,丰富了消费内容,传统美食、传统曲艺、传统手工艺……这些传统文化几乎覆盖了文旅消费的方方面面;其次,增强了与游客的情感连接,传统文化往往能唤起游客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愿意停留和消费;还有,塑造了独特品牌形象,不论是清河坊的“宋韵”文化,还是塘栖鲜明的水乡文化,都有助于提升它们的辨识度。
当然,在传承和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创新。脱口秀似的宋韵白话,口味多样的法根糕点,画在帆布包上的中国画,它们都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所以才备受欢迎。不难看出,唯有与时代相结合,融入当今生活,传统文化才会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