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90后”姑娘花式激活乡村“引力”
发布时间:2024-07-09 10:35:49

潘曼,湖北黄石人,从事文旅工作近十年。两年前,她来到西湖区的青山绿水间,打造了一座乡间“儿童乐园”。

沿田梗“巡逻”是潘曼每天都要做的事,就连前段时间的梅雨季也不例外。撑着伞、穿着雨靴,看自己的创业项目在田野中一点点成长、成形,并且不断完善,每天走上一万步的潘曼感到很充实。

两年前,这位“90后”姑娘在周边人“观望”的视线里,一头扎进西湖区转塘街道何家埠社区,全心全意打造一座农文旅基地,专注青少年研学。眼下,基地建设进度过半,共享农田、种子博物馆、非遗手作馆、游乐场等空间相继投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在杭州崭露头角,不仅成为这个暑期杭州研学业内的一颗新星,更让何家埠里的村民有了更多期待。

为一见钟情的老宅画出蓝图

如果说来杭州创业,是因为一个湖北人对江南景致的向往,那潘曼留在何家埠首先是因为一座老宅。

锁住潘曼的这座宅院,叫“心园”,面积超2000平方米,是村里早年打造文化礼堂时,特地从外地迁建而来的,老宅保留了青砖灰瓦、雕栏画栋,周边还有近300亩闲置土地可规划。“它就是课本上江南庭院的模样,位置在主城区内,却有田野相伴,说它是我心目里的造梦之地一点都不夸张。”潘曼说。

潘曼找来徽派建筑设计施工团队,针对局部构件开裂、老化做了建材替换等保护性措施。修缮遵循“修旧如旧、不改变建筑主体结构”的原则,重点放在了空间的利用和功能的开发上。半年后,图书馆、文化馆、种子博物馆和手作馆成为老宅“新四馆”。同一时刻,院子外,200多亩土地作为“心园”的延伸与配套也开始 “茁壮成长”。

“人们需要自然的疗愈。”潘曼为基地取了新名字——“月心引力”,希望吸引更多孩子将双脚踩在土地上,从四时劳作中补充养分。

打造一支“乡村梦之队”

在乡村造梦,一定不能是一个人的战斗。“我希望团队年轻人多一些。能吃苦、有干劲,一起在乡村造梦。”潘曼说。或许是缘于杭州对人才的吸引,也或许是筑梦乡村的这一共同梦想,潘曼团队快速壮大。

农文旅基地的核心在农事体验,有十多年现代农业管理经验的江志安成了潘曼第一个合伙人,他曾在敏实集团的农业项目、广州绿沃川空中草莓园项目等农旅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入伙后迅速投入到土壤改良、巨型稻种植等工作中。在配套研学课程上,江志安也有自己的思路,他希望大自然能成为孩子们最好的教室,并开发了“帮‘稻’忙”“大米的由来”等课程。

在万达文旅有多年小镇项目运营经验的黄溯龙,被潘曼在乡村造梦的故事打动,成了园区的大管家。还有来燕菲、袁姝等本地年轻人也纷纷加入,他们开垦、铺路、种植,忙得不亦乐乎。“加工咖啡、棉花糖、冰淇淋,还有甜点和面包,我现在是个多面手。” 袁姝进步很快,已成了研学部负责人。

眼下,这支“乡村梦之队”已集结了10余名梦想青年,并仍在步步壮大中。

把人气带进美丽的乡村里

眼下,各种蔬菜茁壮成长,种子博物馆、研学课堂已开门迎客,一批批青少年在这里开心地体验农趣,感受乡野。“早上磨豆浆、摘蔬菜、做大锅饭,下午开卡丁车、泡水乐园,暑期还有打铁花表演。”黄溯龙介绍,开业半年,参与研学的学生人数已超过2000人,何家埠社区热闹了起来。

当地不少老人也带着孙辈逛起了家门口的“乐园”,为孩子的暑假生活增添色彩。“这里对何家埠社区居民免门票。”社区党总支书记何小波说,“文化礼堂化身乡愁文化馆,展陈不少当年村里的老物件,让乡愁得到了延续。”

半年来,因为“月心引力”,何家埠的名声更响了,很多学校主动把这里设为农学体验点。熙熙攘攘的人流为乡村注入活力。“这个项目盘活了社区近300亩闲置土地,每年可缴纳150万元租金。同时,人流创造了消费需求,并为村里解决了部分就业岗位。”何小波说。

而这些,都只是梦想的开始。潘曼说,她渴望更多年轻人扎根乡村,“月心引力”将敞开怀抱,以“儿童乐园”为载体开放更多创业场景,通过减免租金的方式招引媒体运营公司;招募手工爱好者和艺人开设工作室;为微电影、短视频拍摄提供场地……

西湖经验

如何让乡村的闲置土地充分发挥价值?西湖区在引入人才,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有很多尝试,比如组建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吸引“三乡人”在农业农村领域创业创新,做好新农人引、育、留;开展创业创新大赛,选拔优秀涉农创业创新项目和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这些举措不断加强了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从而吸引更多原乡人、新乡人扎根乡村大展身手。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项捷 西湖微融圈 毛珮瑶 黄健 诸葛曾晓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