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诗画杭州 艺筑乡梦 艺术乡建 杭州191处的“以美相见”
发布时间:2024-05-30 16:30:50

“京都状元富阳纸,一张元书考进士。”小满时节,富阳湖源乡的龙鳞坝上水声壮阔。相邻不远,一群竹纸匠人正在蔡伦画像前,诵文祭拜,一年一度的“开山节”古朴隆重。

传承千年的竹纸制作技艺在开山仪式亮相,沉睡的非遗引来诸多目光。当地以此为契机,开发了元书纸研学游路线、滚青高山茶技艺展示、古法红茶制作等一系列艺术与文旅相结合的活动。

“艺术乡建”如同一股温润的春风,悄然改变着杭州乡村面貌,在文化的传承创新中,以艺术独有的力量唤醒沉睡的乡村之美,共同编织乡村振兴的梦想。

近年来,杭州积极探索“艺术乡建”路径,打造出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艺术乡村。“我们希望在乡村建设中重新链接人与自然的关系,激活乡村资源与文化自信,推进‘艺术乡建’赋能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市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地一品牌”推进艺术乡建的“最后一公里”

“艺术乡建”是一项系统工程,2022年,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乡镇(街道)文联工作的实施意见》,仅一年时间,全市191个乡镇(街道)实现文联组织建设全覆盖,为推进“艺术乡建”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同时,大力推进基层文艺团队建设,涵盖舞蹈、书法、影视、美术、戏剧、摄影、民间工艺等十余个艺术门类。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只有因地制宜、立足实际,才能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场景,让每一个乡村在艺术助力下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打造乡村品牌,彰显地域特色,也成为杭州推进“艺术乡建”工作的特色之一。建立市文联直属文艺家协会联系区县(市)文联,联系乡镇(街道)和村(社)制度,通过市区镇村四级联动,杭州的“艺术乡建”逐渐形成了“一会一品牌、一地一品牌”的格局。

百丈镇的溪口村是一个不大的村子,但村里却有包括了传梭博物馆、杭州农历博物馆、海飘来艺术馆等7座“村博”,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博物馆群第一村”。近期,蔡志忠文化馆也正式落户溪口村,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为了招引更多人才参与建设乡村博物馆,百丈镇在今年的世界博物馆日发布了乡村博物馆合伙人计划,并出台“乡村博物馆+”政策,被选中的乡村博物馆项目最多可申领补助300万元——“村博”这条道路,在百丈已经越走越宽。

艺术乡建、乡村美育建设助推乡村振兴,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不仅带动文旅产业发展,更为村民带来精神生活的享受。去年,6位中国美院的大咖受聘成为“艺术村长”,他们与西湖茶场村、桐坞村等6个村(社)签约结对,领办特色艺术乡建任务书,围绕乡村美育等七个方面,用艺术点亮乡村。村社“烟火气”搭上了浓浓的“文艺范”。

近年来,杭州培育认定市级文艺特色乡镇(街道)25个、文艺特色村(社)72个,培树“中国曲艺之乡”“大运河戏剧创作基地”等国家级文艺特色品牌13个。首个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落户临安区高虹镇龙门村,淳安县金峰乡成为全国第三个、浙江省首个“中国摄影小镇”,萧山区楼塔镇“浪花奶奶”成为当地文艺新标签……

让优质文艺资源在乡村种出美丽的文艺之花

村民是乡村的主体,“艺术乡建”必须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激发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不能让村民成为艺术的旁观者。

动力的一方面来自于“输血”。市文联组织动员市区两级文艺骨干240余人担任“乡村艺校”辅导员和“文艺村长”,指导组建乡镇(街道)文艺团队760余个,整合、新建、打造在地艺术场景100余个;组建100余支文艺轻骑兵,推动优质文艺资源“沉”下去,带动基层文艺活动“热”起来,搭建上下贯通的艺术乡建桥梁。

2023年,市区镇三级文联累计开展文艺志愿服务1800余场次,有效调动基层文艺团队和文艺爱好者参与积极性,为“艺术乡建”营造浓厚氛围,为基层群众搭建展示舞台。

另一方面则来源于“造血”。为挖掘培育村民艺术素养,市文联持续实施“文艺播种计划”,常态化、长效化推动文艺志愿服务扩面提质,从相对单一的送文化到以培养文艺爱好者为重心的“种文化”,再到激发村民追逐美好生活本愿的“创文化”,促进村民“艺术乡建”主体性持续生长。

淳安县梓桐镇始建于明末清初,书香传家,村民多爱好书法、绘画,“白天握锄头、晚上舞笔头”。近年来,来自中国美术学院、陕西国画院、杭州画院等高校单位的艺术家受邀为村民教授绘画课,累计开班220余次,培养成熟“农艺人”350余人。

72岁的徐晓红退休前在乡镇企业做会计,她从2019年开始学画画,今年春天她的画作被送去巴黎展览,“我前半生务农种菜,从没想过自己还能画画,而且还不用付学费。”她感慨地说。

画画不仅成为村民陶冶情操的爱好,更成为了收入的增长点。梓桐镇杜井村积极筹建线上书画销售平台和线下文创作品交易集市,2020年以来,通过网上直播销售村民陶艺、油画、剪纸等艺术作品1000余件。

目前,全市已培育乡镇街道书画、舞蹈、摄影、戏剧、民间文艺等文艺社团数百个,团结凝聚基层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3万余人。

用艺术的思维

点亮乡村经济、精神双共富

“艺术乡建”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在地创作,它不仅能直接助力乡村产业升级、艺术实践、空间营造等,还能通过互动式美育激发乡村“向美而行”的内生动力。同时,它也让艺术家尤其是艺术专业学生,深入乡村、了解乡村,深入生活、扎根生活,真正成为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需求的文艺工作者。

“艺术乡建”的在地创作超越了纯艺术的范畴,不再局限于某一部作品的创作,而是通过艺术赋能乡村规划建设,聚焦乡村面貌的提升,乡村产品的升级等,为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艺术创作。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就是一个典型样本。

去年夏天,青山村举行了“群响艺术季”,邀请国内外艺术家、舞者、建筑师等不同领域的162位创作者,在青山村展现了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让浓厚的艺术气息弥久不散。

自2015年,从一个废旧礼堂改造的图书馆起步,青山村已接连引入青山剧场、青山学堂等20余家艺术产业项目入驻,吸引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常年驻村。青山镇还出台艺术人才服务保障和产业扶持政策,建立未来乡村艺术乡建基金会,成立“青山民艺社”“青山共富工坊”,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除了吸引艺术人才走入乡村进行在地创作,近年来,杭州以“艺术乡建”激活乡村文脉,用“艺术+”“+艺术”的思维点亮乡村发展,用文艺作品、特色品牌实现乡村经济和精神共富——

文艺精品油画《众事众商——大樟树下谋共富》入选2022年中宣部主办的“筑梦——我们的新时代美术摄影作品展”,摄影《中国村BA——乡村振兴新典范》入选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组照评委推荐作品,动画片《下姜村的绿水青山梦》获浙江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电视剧《富春山居》登陆央视一套开播;

西湖区何家村“摄影驿站”引入国家级摄影大师驻村定期举办系列讲座培训,吸引长三角地区摄影家、摄影爱好者踊跃参与,带动当地茶产业、餐饮民宿经济发展;

临安区18个镇街均打造艺术乡建品牌IP,开展湍口馒头节、龙岗漂流节、太阳庙会等节庆活动,保护传承乡村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萧山区连续多年举办“生长着的乡村”摄影展,持续记录、传播美丽乡村的“最美画像”;

建德市“文化乡集”入选浙江省共同富裕精神富有最佳案例。下涯镇之江村把美丽风景做成摄影产业,带动当地的民宿经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

他们或以艺术融入乡村,或以艺术助力乡村美好生活,或以艺术帮助村民开展创作——用艺术再造乡土,这是对大地与自然的敬意。杭州的“艺术乡建”不仅在地域上延伸了艺术的触角,更在精神上播撒了希望的种子。这一持续不断的努力,正逐步构建出一个充满创意与活力的乡村文化生态圈,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无限可能。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于佳 首席记者 张磊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