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繁华都市到阡陌乡村,奔向共同富裕,始终是温暖人心的目标。
今年一季度,杭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78元,居全省首位,同比增长5.2%,增速“跑赢”GDP。这意味着经济运行量质齐升,与民生改善相辅相成,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态势。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均衡”——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88元,同比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89元,同比增长7.0%,高于城镇居民收入2.5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城市与乡村,从二元结构到融合一体化发展,步伐正在加快,潜力日益释放,田野上已处处是“新风景”。
一村一品 农文旅融合成新风口
居民收入增加,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是杭州发展的突出亮色。宏观数据表现亮眼的同时,老百姓的感受也是真真切切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家住钱塘区河庄街道新江村的村民王益矿,去年种了10亩地,整体收益大约在40万元。“小小草莓铺就共富路”,这句话正是新江村的最佳写照。村里和王益矿一样从事草莓种植产业的“莓农”有50余户,每到成熟季,千亩草莓园中到处都是为订单忙碌的种植大户。
田间地头,闹忙的不止是农业,还有乡村旅游。新江村打造了4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综合体,结合草莓元素打造草莓休闲公园,建设木栈道、景观亭等众多设施,让“草莓第一村”的招牌愈加亮眼。
一村一品,农文旅融合成为新风口。建德市航头镇航川村则立志打造为“民宿第一村”,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改客房、农品成礼品,由村两委带头办民宿,让村民跟着做,目前全村几乎三分之二的农户都在经营民宿。而在民宿运营方面,村里专门成立了强村公司,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分户经营。
“去年‘五一’我们开始试营业,到今年刚好一整年,赚了20多万元,平均每个月收入超过2万元。”航川村“阿庆嫂”民宿老板蒋爱英高兴地说,“再也不用外出打零工了,在家能赚更多的钱。”
收入增加,就是百姓生活幸福最好的证明。如今,乡村旅游的玩法愈加多样,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拉动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比如萧山区打造田园综合体,把原水产养殖户的设施用地进行复垦改造,打造占地面积4亩的露营基地,通过无轨小火车串起一条集传统农具展示、萌宠乐园、共享菜园、咖啡厅、草坪天幕等景点于一体的田园休闲观光线路,并多次举办割稻节、油菜花节等节庆活动,吸引众多城里人回归自然,让乡村成为城里人的美好向往地。
多元创收 田里“长”出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应用,为乡村带来了新收益和经济增长点,也为强村富民注入了“新引擎”。
眼下在萧山区义桥镇丁家庄村,连片的小麦随风摇曳,美不胜收。一台无人机在进行巡天工作,与普通农业无人机不同的是,它搭载着一个多光谱相机,通过多光谱成像就可以获取小麦的生长信息了。
“通过引进多光谱航测无人机,实现了无人机变量施肥和稻麦AI测产,用智能化的手段进行农事管理,与原先相比,每年可节约化肥农药成本每亩近40元,我们4000亩基地,算起来可省下一笔不小的开支。”“90后”“新农人”丁钱华说。
多光谱无人机、水稻旱直播机、杂粮割台……在萧山,各种高科技、智能化农机具纷纷上岗,农田里“长”出新质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农业生产满满“科技范”,带来的不只是丰收,还带动了就业增收。比如建德市钦堂乡的“乡村梦想家”王运,在水稻种植中引进智慧农业科技设备,同时把经验推广至当地水稻种植中,带动42名农户就业,其中低收入农户13名,每年人均增收达2.2万元。
在资金进乡村、科技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的“两进两回”中,建德通过“乡村梦想家”助力“共富工坊”,去年以来招引落地整村运营团队16个、人才项目53个,协议投资20亿元,牵引840个经营主体扎根乡村,全市村集体经济增长26%,乡村新增就业岗位6390个,有力推动乡村共富。
此外,盘活“沉睡”的闲置资源,也激发了乡村的奔富活力。蒋村街道三深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成功落地3个留用地项目,成为西湖区村社经济增长的领跑者,一季度营收成绩斐然,高达2402.17万元,同比增长89.23%,将农村产业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推动产业富民兴村。
一幕幕美丽乡村的精彩蝶变,一个个产业兴旺的生动缩影,诠释着城乡融合的一步步发展深化,展示了共同富裕杭州样本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