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老街茶馆里“议”出和谐邻里声 钱塘深化基层治理品牌探索基层善治之路
发布时间:2024-04-16 15:46:37

昨天早上7点40分,70岁的王涨潮打开位于钱塘区头蓬老街中间段的“老街议事厅”大门。烧开水、抹桌子、扫地面,他刚刚灌满5个热水瓶,两个大伯已经捧着茶杯推开了茶馆的门。

“8点一到,人就多起来了。”王涨潮瞄了一眼时钟笑着说。这里是头蓬居民喝喝茶聊聊天的茶馆,也是群众反映社区问题的地方,从2021年10月这间“老街议事厅”开张以来,每逢周四他便雷打不动地来这里报到,成为一名义务“议事员”。

两年半来,这间不足70平方米的“老街议事厅”,倾听着“喝茶时的群众声音”,成为钱塘区义蓬街道头蓬社区群策群力解决社区焦点问题、构筑和谐邻里关系的社区协商议事载体,也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上创造了更多的钱塘经验。

“喝茶”聊出“关键小事”

在头蓬这片0.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常住人口1300人,其中近一半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老人多,也热心,平时爱在老街的茶馆里聊天说事,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议事点。在头蓬社区党总支书记陈秋平的提议下,王涨潮和另外6名热心的老党员就组成了一支“议事员”班底,每周各自轮值一天,在茶馆里“坐镇”,把居民们反映的意见记一记,收集一下。

小到走过老街看到一处乱扔的垃圾,大到整个社区的背街小巷改造,王涨潮能顺手解决的问题就立马处理,有啥不好解决的事儿,就拿到每周二的“网格议事会”上,大家一起议一议。

“每周二,头蓬社区的12个微网格、3个党支部、7名金秋驿站老干部、50名议事成员以及邀约的热心居民,以‘每周二网格’的轮值模式来茶馆议事。”陈秋平觉得“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大家对社区工作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就多了一份设身处地的考虑。

“有事议事,无事唠嗑。”很多关乎居民生活幸福感的想法从茶馆里诞生,又从这里变成了现实。“以前头蓬这边有个总的公交车站,我们坐车很方便,现在我们到地铁这段路走过去要半个小时,非常不方便。”去年8月,金德海老人在议事会上提的一条意见,引起了众人的共鸣。

解决出行问题,大伙都赞同,但是怎么改,却是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公交新增一个站点,就要全线修改路牌。“是否能增加一个公交站点或是能有去往地铁站的接驳车?”为了解决这个出行问题,社区协同街道人大代表、钱塘区公交公司,现场调研,站点怎么设立?始发站放在哪儿?前前后后经过了5次议事会,接驳车的线路终于确定下来了——始发站和终点站都放在头蓬社区,站点经过启成路。

而最近又传来一个好消息,“老街议事厅”已经确定将进行扩建,“让老街茶馆变成社区的会客厅,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陈秋平说。

“民生”跟着“民声”走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今年,杭州在后亚运“十大攀登行动”中,将打造“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品牌作为实施基层治理现代化攀登行动的重要之举。在钱塘,全区在探索现代化治理模式中,完善“微网格随时议、网格周周议、社区三方每月议”三级联动议事架构,民生问题直接派单至网格,由网格员牵头开展网格议事。

据了解,全区已调动708位乡贤能人、调解能手、律师等力量,纳入“议事能人库”,“老街议事厅”“白杨·潮安”“河”解会等一批具有鲜明标识的基层治理品牌得到进一步迭代深化,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比如,白杨街道邻里社区的“白杨·潮安”基层治理联勤工作站,凝聚了派出所、社区、志愿者、综合执法、城管、交警等多部门力量,以警务站为支点,逐步走出一条“居民唱主角、警社共引导、有事互商议、解决在邻里”的基层善治之路。

而“河”解会,则是河庄街道创新成立的调解工作室。“河”解会在固定11名乡贤调解员的基础上,从退休党员干部、律师、社区民警、村社居民中精选志愿者,通过与群众开展沟通协商,摸清群众诉求,最终帮助群众消除误解、达成和解。

同时,钱塘百姓反映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便捷——通过数字赋能,“民呼我为”码在钱塘全面推广。该码联通支付宝、微信、浙里办等应用,并公开各街道24小时值班电话,群众只需扫码,即可反映问题、咨询建议、投诉爆料,“码”上落实全天候受理。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李如艳 通讯员 钱塘宣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