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夜校火热“出圈”。
155∶1,这是不久前浙江省文化馆“全民艺术学堂”春季班结束报名摇号后,人气最高的短视频剪辑课的录取比例。开设的75门公益课程中,在每人限报两门的情况下,吸引了超过6万人次报名。
73万人,这是近日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开启报名后,同时在线的最高报名人数。仅仅10秒,112门课就全部报满。
不少网友感叹:“抢课比抢演唱会门票还难!”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我选择上夜校。”“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当这些流行语风靡网络,我们不禁思考,颇具年代感的“夜校”,如何以新姿态走入当代年轻人的夜生活?夜校的艺术课堂为什么会成为年轻人的“诗与远方”?记者近日走入多家夜校机构实地探访。
《iPad插画手绘》课受到很多年轻人欢迎。 中国美术学院供图
课程紧跟潮流
艺术和情趣兼顾
3月11日晚上7时,初春的杭州,傍晚空气里带着些许冷意,而省文化馆多功能厅里却热火朝天。
这里,文化馆春季班第一节唢呐课开课,授课老师是浙江民族乐团唢呐演奏家、国潮音乐制作人薛天龙。“听说有近500人报名,让我大为震撼。”薛天龙说。
这是薛天龙第一次给夜校上课。他计划用8个课时教会抢到课的16名学员,用唢呐吹出《菊次郎的夏天》《男儿当自强》等曲目。
上课前,他了解了一下学员们的职业,有做室内装修的、公务员、会计、从事物流的,各行各业都有。共性是每个人的工作都跟唢呐“八竿子打不着”。薛天龙对此的解读是:“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欢迎了。”
唢呐班是省文化馆今年新增的夜校课程。据省文化馆艺术培训部教务怀老师介绍,从去年秋季班到今年春季班,省文化馆根据时下潮流趋势,不断丰富夜校课程类型。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今年增设了越剧、古琴、唢呐、冷瓷花艺、绒花制作等传统文化培训课,新开了短视频剪辑、咖啡、手语、无人机航拍摄影等流行门类。
“我们根据群众需求,供需精准对接。”怀老师说,一年前,省文化馆在小红书上开设“文化馆小前台”账号,建立微信和小红书粉丝群,为的就是及时听到大家的最新诉求。如今,已建有10个微信粉丝群和8个小红书粉丝群,每个群都有四五百名粉丝。
“比如,今年新开的越剧课,就是在青年戏曲演员陈丽君火了后,很多人在群里留言说想学才开设的。”怀老师说。
夜校之火,不止在文化馆。在杭州市妇女活动中心,工作人员张韵韵说:“2023年秋季夜校开了34个班,今年春季学期增加到52个。课程覆盖面随之拓展,新增的古琴、琵琶、传统养生功、太极拳、旅游英语、手机视频剪辑,以及汉唐舞、爵士舞、模特造型与拍照技巧等,都是大家现在最感兴趣的。”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的夜校都是公益的,免费。那么,收费的夜校情况如何?
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院长竺照轩告诉记者,学院的夜校课堂从2023年10月开始,第一期16门课,今年增加到20多门,收费1500元至1800元不等,目前几乎都已满员。
课程设置上,主打的就是“听劝”。他们会根据学员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竺照轩举例:“比如去年开设的皮革课,有学员建议压缩理论、增加实践,今年老师就修改了教学方案;又比如,有人想学玻璃制作,我们就会根据需要去找授课老师。”
更贴心的是,为了方便更多人上课,地点除了在校园内,他们还把课堂拓展到了天目里等商业中心。
3月12日晚,国美夜校《轻雕塑·综合材料创作》开课。由国美继续教育学院教师闫睿和国美视觉传达硕士毕业生李珊珊一同授课,“这是今年新增的课程,开始担心雕塑对普通人来说有难度,没想到也满员了,还有专门从上海赶来的学员!”
夜校的商机,让部分教培机构开始寻求转型,中公教育旗下品牌近期推出夜校课堂;而在北京、广州等城市,“夜校主理人”开始冒头,他们在社媒上发帖建群,对接机构和老师,集齐三五个学员一周内即可开课。
唢呐课老师薛天龙指导学员练习唢呐。 记者 吕之遥 摄
让生活有不一样的盼头,年轻人比例走高
如今的“夜校热”,追溯起来大约是从2018年左右的上海开始。当时,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把课程分成了两个板块——生活时尚和传统文化,开了桥牌、花艺、红酒品鉴等课,逐渐受到年轻人关注。有网友分享:“工作日晚上看到端着红酒杯赶地铁的人不用奇怪,这只是我们下课了没用完自己的教材而已。”
在浙江,随手在网上搜索,分散在各地的夜校课几乎涉及到了你能想到的跟兴趣有关各种内容,包括烘焙、芭蕾、声乐、演讲、木工、书法、服装、陶艺、摄影、绘画等。其中,手作课、烘焙课、乐器演奏课等生活艺术类课程最受欢迎。随之带来的一个明显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热衷于上夜校。
据省文化馆春季班的报名情况,18岁到38岁的青年人占到报名人数的六七成;杭州市妇女活动中心的夜校课中,年轻人报名的比例也在逐年走高,35岁以下学员马上就要占到半数以上;今年国美开设的各个夜校班中,大部分都是90后、95后。
以前上夜校为识字、为学历,当下的夜校课更松弛,更注重与生活、艺术的结合。
“这里的一个半小时,是完全属于我的。即使身体疲惫,但精神上紧绷的弦却完全放松了下来。”多次报名夜校课的27岁林女士曾上过制作咖啡的课程。对她来说,在此之前,咖啡只是一种提神的手段,但在了解了咖啡的历史、不同烘焙度的咖啡口感,再亲手制作一杯咖啡后,这个曾经仅是功能性的饮品仿佛和她有了一种新的连接,也拓宽了她生活的宽度。
国美轻雕塑课的授课老师闫睿和李珊珊也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希望学员们能通过这门课,给生活带来一些“小确幸”,提升对生活中事物的感受力、对美的感知力。
对年轻人来说,每周一节的夜校课仿佛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锚点,让每个礼拜都有了些不一样的盼头。
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博士潘桐看来,从扫盲班到学历教育再到现在追求兴趣爱好等,每个年代的夜校流行都恰逢其时。“比如当前的‘夜校热’,一方面,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和硬件设施的提升,为夜校课程引来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另一方面,年轻人普遍接受过良好教育,对夜校艺术课程的接受程度也更高。”
不同于当年涌动着启蒙精神的夜校,现在的夜校氛围更轻松,讲授更多的也是休闲技能。比如,既有为兴趣买单的书法、油画,也有为生活添色的咖啡拉花、刺绣簪花、vlog制作,还有释放压力的散打等,这些都是对生活的拓宽、对美好的追求。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60%左右,更多人进入高校完成学业。所以,夜校的课距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更近一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夜校的兴起体现了时代发展与个人发展的重合,当下夜校承载的是人们对生活新的希望和态度。
学员在练习雕塑。 记者 吕之遥 摄
不仅是兴趣,更是“换一种活法”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现在的夜校已逐渐成为大家获取新知识、放松身心、结交朋友的“精神港湾”。
“上夜校,可以理解为一种高质量的业余生活。”潘桐直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有底气去提升自己。“用当下流行的话说,就是‘换一种活法’。”
记者随机询问的几十名夜校学员,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普惠”,是这些年轻人口中的高频词,也被认为是夜校最大的吸引力所在。在他们看来,用“白菜价”就能上到“大师课”,非常具有性价比。还有人戏称,夜校就是“兴趣班界的蜜雪冰城”。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夜校课就是入门课,花较少的钱,甚至是免费,就能够寻找、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门槛低,而且质量有保障,很划算。”竺照轩说。
事实上,大多数由政府或者高校等组织的课程,授课老师都专业水平在线,且上课水平不差。课后,老师还会在课堂群里积极答疑解惑。
年轻人上夜校的另一个理由,是充电。
如今,短视频市场火爆,26岁的小陈这次特地报名了省文化馆的短视频剪辑与运营培训班,并幸运中签。“紧跟趋势,就要不断学习。虽然夜校的课只是入门,但可以让我找准方向,有助于下一步的进阶提高。”对小陈来说,夜校为她提供了自我充电的机会。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年轻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他们来说,如果每一分对知识和兴趣的渴望都能得到照拂,将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现在的夜校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能在线下接触到艺术、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并去提高自我、展现自我,获得成就感。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夜校课的火爆也折射出了当代年轻人对精神生活品质的追求。
当然,也有人来夜校是为了放松。上班很忙、单位太卷,到一个轻松的环境里与一群陌生人一起,学习一点“无用”的才艺,是很多人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能让他们更从容去应对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
“我们之所以觉得这种现象特别,是因为很多人把工作以外的生活淡忘了。”潘桐说,当前的“夜校热”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交方式。它让年轻人重返线下,或再次拾起曾经的爱好,或在培育新兴趣点中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从而能从中汲取到更多的动力、活力和确定性。
对他们来说,夜校提供的是一个能满足精神寄托的港湾。
34岁的杨龙龙是一名保安。去年,他报名参加了公益书法夜校课,“跟着老师学习书法历史,临摹跟帖,才发现身边有那么多热爱书法的人。虽然现在课已经结束了,我每天还会拿出字帖练一练,跟一些学员保持着交流。”
竺照轩说,中国美院还计划推出夜校线下社群活动,组织有意愿的学员周末跟着老师一起去爬山、写生、看展览,这样既能让学员关系更亲密,也希望大家从人与人的交互中,获取更多热爱生活的情感增量。
“现在的人,需要在生活中寻求一份确定感,以及一条通往更广阔世界的路,这或许就是夜校在当下的意义。”竺照轩告诉记者。
把生活的窗口开得大一些,更多的阳光就照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