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民俗活动凝聚文化共识
发布时间:2024-02-26 15:46:21

正月以来,各地民俗文化活动百花齐放,并在元宵佳节达到高潮。大江南北,山河上下,人们赏花灯、逛集市、道祝福……而社交网络上,从浙江的“板龙”飞舞,到福建的“游神”出巡,再到甘肃社火活动“醉关公”等,相关短视频一次次刷屏“火出圈”。

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为何深入人心,欢迎者众?这首先突显传统文化的回归,诸如舞龙象征着的中华民族文化图腾、妈祖文化蕴含着的海洋精神、关公崇拜代表着的忠义精神等等,无不链接古今、思接千载,接续历史传统,融合地域文化、民风民俗,更注入时代精神。人们借此祈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表达美好祝愿。这也恰恰是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生生不息之原因所在。

以此为纽带,更不断凝聚人心,传递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在各地,每一次走街串巷、走村串户的合力迎灯、护灯过程,几乎都是人山人海,所到之处,将人与人之间、村落与村落之间联结得更加紧密。尽管“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透过这些视频,不难感受到各地民众参与热情之高、投入之深。在浙江缙云壶镇,3000多村民通力合作舞动千米长龙,场景十分震撼,突显“人心齐,长龙移”的团结精神。网络上爆火的甘肃一场“社火”活动中,民间非遗传承人以“醉关公”演绎护佑一方保太平,表演激情四射,感染者众。

每一场大型民俗活动,无不集非遗文化之大成。在各地,乡村老手艺人、非遗传承人成为“中流砥柱”,发挥传帮带作用,推动亲朋好友参与,也让更多普通人掌握非遗手工技艺。在浙江,传统舞龙灯就有十余种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甚至包括可上溯到5000年前良渚时期就出现的“玉龙”等最早的“文创用品”。在福建,融合了迎神、鼓乐、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的“游神”活动,近年来广受欢迎,被网友称为“行走的民俗博物馆”,已成地方非遗重要节目。借助这样的公开巡游、表演,非遗文化大放异彩,也更加深入人心。“国风”热潮之下,拉动非遗产品销售,也激发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始终坚定文化自信,非遗文化只有扎根民间,贴近日常,紧随时代,才能散发持久魅力,展现强大生命力,从而历久不衰。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涂建敏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