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王璟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关乎着国本、国运。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文化新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文化实践的智慧总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
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文化强国等问题,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贡献了行动指南。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结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奋斗。
坚持党的领导 引领文化自信自强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政治原则,这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也是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和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
回顾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政治势力、派别的不同,在文化层面呈现出繁杂多样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重任,保证文化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提供了文化领域的支撑。
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信自强的文化体系,是必须能够应对各种文化挑战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这为新时代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根本遵循。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深刻变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面对这些风险和挑战,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是十分必要的。
坚持党对文化的绝对领导,就是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的能力,从党报党刊、主流媒体、网络媒体等方面落实强化工作责任,把握主流话语权,保证主流意识形态覆盖文化工作,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自信充分彰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向上,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全党全社会在思想文化上更加团结统一。这一切有利于提高国民素养,塑造更加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推动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
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沿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
践行人民至上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属性,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
人民是文明成果的创造者。文化发展离不开人民的社会实践,需要人民的集体智慧。人民作为文化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参与到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形成新的想法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在文化创作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增强精神力量。同时,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文化产品的根本标准和尺度,文化产品质量的体现不仅取决于市场和经济效益,更取决于人民的评判,只有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和得到人民肯定的文化产品才能流芳千古。
人民是文明成果的获得者。从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到“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再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们追求文化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老百姓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吃饱穿暖”,而是渴望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得到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的需要与日俱增,但不平衡、不充分的文化发展难免导致供需差异。文化硬件设施在短时间内能建设完成,但文化想要深入人心,则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才能达到提升人民精神素养的目的。立足人民文化需求,满足人民精神愿景,才能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和一应俱全的文化服务真正为全民所享有,增强人民在文化中的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人才是文化进步的引领者。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自强离不开优秀文化人才的坚守和努力,在某种意义上,文化人才代表着文化的高水平,起着引领的作用。我们要强化文化人才的法律意识,提高其道德修养,使他们在台前幕后都率先垂范发挥应有的示范作用;要鼓励他们深入群众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文化产品创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具体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来了解群众所思所感,融入其中体验生活,创作出真实感人的文艺精品,引领社会文化新风尚。
深化“两个结合”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意高远、博大精深,以“两个结合”开启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厚重的文化底蕴。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何以运用在中国具体实际中的问题,同时隐含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特色和优秀文化的结合。毛泽东曾说,不能简单式、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使其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融入在我们的民族发展史上,融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两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强调出来,解释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认可的深层文化原因,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有新的飞跃,建构了新时代党的全新文化叙事逻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者并非简单的嫁接或相加,而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能科学地预见未来社会,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能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普遍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积累了几千年而形成的思想精髓,其不仅在中华文化宝库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在世界文化的展厅中光彩夺目。虽然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差异,但在思维论证和价值追求上有契合之处:马克思主义“追求全人类解放”的理想境界与中国古代哲人描绘的“大同社会”,马克思主义坚持的“辩证观点”与老子的“福祸相依”,马克思主义肯定自然规律的唯物主义观点与荀子“天行有常”的唯物传统……这些共同之处都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坚实地扎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结合时代特征转化为鲜活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两者有机结合之路,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注入长久发展动力。
(作者:应维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杭州实践研究基地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冯金萌,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