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迈向“世界领先” 滨江何以创新?
发布时间:2024-01-11 15:36:04

“市场有怎样的需求?企业产品研发与高校研究之间有哪些可以协同的机会点?”过去一年多,这两个问题,成为浙江华诺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诺康”)和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以下简称“浙大滨江研究院”)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会的主要议题。

在高新区(滨江),高能级创新平台与企业正加速进入“蜜月期”,这也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了更多可能。

今年,高新区(滨江)在区委六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快推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为“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注入强劲动能,也将“创新提质”摆在了这张“施工图”的首要位置。

迈向“世界领先”,滨江何以创新?记者在走访企业和创新平台的过程中注意到,高新区(滨江)已经开出了加强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的“新药方”——以疏通创新链产业链“双链”堵点,突破人才机制“枷锁”为着力点,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疏通双链“堵点” 打造环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

当手术进入“微创时代”,内窥镜就是医生的“第二双眼睛”。

华诺康就是一家致力于自主研发高清内窥镜等高端医疗器械的企业,也是行业内的一匹“黑马”,公司扎根高新区(滨江)刚满五年,营收额已经接近1亿元。

该公司百分百自主研发的真4K内窥镜摄像系统,在2022年成功斩获有“工业设计界奥斯卡奖”之称的德国iF设计大奖,产品在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等医院均有所应用。

“花了两年时间打磨产品后,我们将目光放在了前沿技术的探索上。”华诺康运营总监吴沛说,在“内窥镜”这条赛道上,大多数产品采用的是进口模组,无论是硬件设备的调试,还是软件参数都受制于人,而华诺康作为极少数实现全域自研的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高新区(滨江)科技局的牵线搭桥下,华诺康与浙大滨江研究院“一拍即合”,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依托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积淀和浙大滨江研究院项目团队的技术支撑,加速技术攻关。据浙大滨江研究院科研合作部副部长张钰聪透露,双方合作研发的项目已经进入相关测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多研发项目的开展。

“激活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能力,与市场需求‘碰撞’出火花,是产学研合作的魅力所在。”在吴沛看来,只有不断创新突破,才能保持企业竞争力。而在张钰聪看来,研发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是实现成果转化走向产业化的高速路,也是加快科研院所在财政扶持基础上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今年是浙大滨江研究院在产业化“高速路”上奔跑的第四年,在与企业携手并肩的旅途中,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的“风景”也在加速呈现——该院与国家电网、国药集团、博日科技等企业联合攻关、深度合作,共建联合研究中心超过20家,投入经费超过1亿元,开展技术课题委托70余项。该院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累计立项各类国家级项目18项。仅2023年,高新区(滨江)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主导或参与浙江省“尖兵”“领雁”计划超过10项。在成果转化方面,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逐年增长,累计金额超2300万元。同时,该院累计引育企业56家,获数亿元融资,总估值达30亿元。

向“新”攀登,高新区(滨江)的“抢跑”故事仍在继续。为继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疏通创新源头、加速创新过程,高新区(滨江)将继续推动“1+2+6+N”科创平台体系由布局建设向建设运营并重转变,力争实现每一个主导产业都有一个科创平台牵引赋能。

今年该区要全力服务保障极弱磁大科学装置主体开工,推动三个交叉研究平台项目建设;加快白马湖实验室总部基地、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同时,推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浙大滨江研究院等创新研究院围绕智能物联、自动驾驶、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环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

破机制“枷锁” 打造人才向往的“青”爱之城

在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士兰微”),有个独特的现象——同一个部门、同一个岗位,大家的职称类别却不同。

为何会这样?“由于集成电路的产业和技术特性,现有的职称制度体系与集成电路人才的匹配度不高。”士兰微人力资源副总裁陈丽说,公司鼓励员工进行职称认定,而在“五花八门”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对应的专业分类背后,企业也感受到了人才对个人职业规划发展的强烈需求和分类的差异性带来的冲突。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也是“第一生产力”,如何更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高新区(滨江)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为人才也为创新“解绑”。前不久,高新区(滨江)民营企业士兰微被授予中级职称自主评审权限,在现有的评审体系中,通过数字技术工程、电子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探索集成电路从业人才的自主评审路径。

士兰微是第一家在中国境内上市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企业,也是国内颇具规模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制造一体(IDM)的企业。在陈丽看来,虽然企业并不简单地以职称论“英雄”,但是职称还具有“社会属性”,可能会涉及各类人才荣誉或技术项目评定资格等,也可能与工程技术人员退休、返聘等其他社会资源挂钩。

人才有职称评审的需求,而企业也有自己的烦恼。陈丽说,对一家集成电路企业而言,技术保密至关重要,是保持行业竞争力的关键。但在以往的职称评审中,仅发表论文这一条,就会让人才面临两难选择。“能不能用鼓励员工进行专利创造和认可实际经济效益实现的方式替代论文发表?我们也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尝试。”陈丽说,用好职称评审这个“指挥棒”,一定会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才自身发展的“双赢”。

眼下,产学研协同、企业创新协同成为突破发展掣肘的关键词,而人才机制与人才需求的协同,也是高新区(滨江)优化人才创新发展生态的重要一环。目前,高新区(滨江)也在推进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和新型研发机构科研系列职称自主评聘试点,让更多来滨江创新创业的海外人才获得认同感,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据悉,目前高新区(滨江)制造业领域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已有101人通过认定,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数字经济领域试点范围,拟新增31项国际职业资格证书。

放眼全区,高新区(滨江)也将创新机制、配套服务,打造人才心向往之的“青”爱的城,比如迭代推出更具高新特色的“1+5+20”人才新政,聚焦主导产业持续优化科创平台人才申报、引育、认定和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机制,支持科创平台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产业人才培养等。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孟娇 滨江微融圈 宋桔丽 肖鳕桐 吴志侠 章莉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