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汪力成:未来的浙商要站在月亮看地球
发布时间:2023-12-27 16:19:00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45年来,杭州变化日新月异。眼下,杭州围绕三个“一号工程”,正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更加突出世界一流、全国领跑、全省龙头的争先导向;更加突出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发展导向。今日起,本报推出“春风又绿江南——优秀企业家访谈”专题报道,讲述杭州改革开放的厚度和变化,讲述企业家们在创业创新中对未来的探索和追求。

汪力成带领下的华立集团是浙商产业布局全国化和全球化的探路者,在泰国、墨西哥、乌兹别克斯坦、摩洛哥都有产业园。这些年,企业走过了风风雨雨,迎接了无数挑战。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昨天,汪力成就企业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的浙商如何走在世界的前列等思考发表独到的见解。

今天这个世界变了,我们要因变而变

记者:最近几年,我们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感触越来越深刻。您如何理解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在“变”?

汪力成:这个“变”的最高逻辑是什么?就是现在整个全球的治理秩序正在重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合作秩序也正在重构。

中国真正开始高速发展是在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以后,中国参与了全球经济的分工。中国既没有太大的市场,也没有多少资源,但当时中国有的是足够便宜的生产要素,所以全世界的产业链都往中国转移,中国变成了一个世界工厂,或者叫世界加工厂。中国就这样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

今天这个世界变了,大分工的全球化正在被区域式的、分布式的生产体系和供应链所替代。傻傻地等是不行的,如果还想拿到订单,可能要亏本,这也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道路。我们要因变而变。

据我的分析,外向型企业分成这几类:

第一类有完整产业链且有竞争力,但最大的问题只喜欢接大批发商的订单。突然之间蒙掉了,他也不知道过去产品到底卖给谁,整个终端市场怎么组织。

作为消费者,谁的性价比好,他就买谁的。问题是很多企业没有品牌、没有自己的物流仓储体系,掌控不了终端。把这一课补上,我认为一大半问题解决了。

还有一类,有很多复杂供应链合作、国际供应链合作,比如苹果供应链、特斯拉供应链,只能随着终端企业的变化,就近设厂。这也是好事情,这就是中国创造、全球制造时代的到来。

逼一逼,才能真正转型升级

记者:2023年即将结束,这一年,许多企业经营者感觉过得很不容易,您是如何让企业在危中寻机的?

汪力成:今天我们会很艰难,调整会很难,市场有一个出清的过程。但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用5年、8年、10年回头看今天,是好事情。

为什么?逼一逼,才能真正转型升级。人都有惰性,企业也是这样。现在的环境,包括严峻的经济形势,实际上对明智的企业家、明智的浙商蕴含着巨大的机会。

躺平是没有意义的。世界大得很,没有你地球照转。另外,盲目也不行,关键是要冷静,要完成系统思考,然后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找准位置。

走出去,我们要赚外国人的钱

记者:今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鼓励企业“走出去”,去找市场,做出改变。您怎么理解和看待“地瓜经济”?

汪力成:浙江人“地瓜经济”怎么来?因为浙江地少人多,所有都要靠浙江这片土地变成森林,森林也大不起来。地瓜是根在这里,藤都出去了,每个地方都生点根,把水分、营养都吸过来,这里的地瓜就越长越大。

所以我认为当时总书记在浙江提出“地瓜经济”,省委省政府今年又把“地瓜经济”作为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非常英明正确。这是客观规律,也是市场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地瓜经济”不仅仅是要蔓延到全国,更要蔓延到世界。我们浙商以前有本事赚全国人民的钱,未来我们有本事要赚外国人的钱,这才是我们浙商的荣耀。

我们出海交了学费,是7000万元美金

记者:许多企业也知道要出海,但总担心出海后要交许多学费,有的已经交了不菲的学费。华立出海比较早,有没有交过学费?如何才能少交学费?

汪力成:华立走国际化的道路比较早,2000年企业改制以后,我们要找新的主业,要“走出去”,不能老是做外贸出口产品。正因为这个机会,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交的学费、踩的坑、走的弯路,加起来折合成钱,是7000万元美金。

我们在泰国搞泰中罗勇工业园,现在第三期面积有20平方公里;我们正在墨西哥搞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北美华富山工业园;马上要启动在摩洛哥的面积有10平方公里的中国—北非工业园;在中越边境已经搞了一个跨境通道工业园;在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马上要办一个3平方公里的中国工业园……

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经验教训让大家一起共享,让大家能便捷地“走出去”。

我们有大量的产业产能过剩,但有大量的地区和国家还是一片蓝海,为什么不通过用SKD(半散装)、CKD(全散装)组装的形式切入这些市场,然后把产能进行全球合作,用产能换市场?

温州有一家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建了一家瓷砖厂,就是把更新迭代的旧设备搬过去,现在订单已经到了第二年年底,供不应求。

我认为办法有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产生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根在浙江、总部在浙江的国际化跨国公司。

未来的浙商要站在月亮看地球

记者:在您眼里怎样才算是“新时代的浙商、未来的浙商”?

汪力成:新时代的浙商、未来的浙商一定要胸怀全球,站在月亮看地球,不要老是站在家门口看这么一点东西。否则,我们自己血流成河,一片红海,最后没有人活得好。世界非常大,所以我们要主动站在全球的视野上去看。

我想未来的浙商可能不是简单地讲“四千精神”,这是我们的内核,我们自身必须不断升华,从原来打赤脚到穿草鞋,从穿草鞋到穿皮鞋。

我记得很清楚,上世纪90年代浙商开会,我们最多听一半,因为都是土话。现在绝大部分都是普通话,那就是全国的浙商。未来,我相信有一批浙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都是“溜溜的”,那就是世界的浙商。我们跟世界的融合就会更强,浙商永远应该走在前列。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苏扬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