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发布时间:2023-12-25 14:47: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创造性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厚植各民族师生爱国主义情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的重要任务,应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引领作用。

以丰硕理论研究成果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必须主动承担起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充分挖掘边疆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立足“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专家学者进行科研活动搭好平台、建好条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以文化传承创新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大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有机融合,不仅是高校教学育人的独特资源,也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撑。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贯穿到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建增强文化认同的长效机制,打造先进文化高地,引导各族师生树立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以卓越育人实效贡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才力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全链条,打造课程教学、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等有机衔接、相辅相成的育人体系。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努力发展生产、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空前强烈。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应当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科技创新优势,着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未来,更要积极引导毕业生到边疆民族地区建功立业,为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搭建起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促进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共识。

以国际传播优势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领域,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具有独特优势,不仅能为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提供渠道平台,更能搭建起教育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纽带。因此,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功能,抢抓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契机,在共商共建共享中深化国际科技和人文交流合作,在此过程中充分展现我国各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夯实国际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要切实增强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本领,通过多种渠道讲好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真实故事,强调美美与共、和谐共生,为向世界展示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代斌,系石河子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代斌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