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邂逅“起点” 来自荷兰的骑行博主当了一回“武陵人”
发布时间:2023-12-22 14:53:05

站在南北纵贯全村、双向四车道的梅林大道上,来自荷兰的28岁小伙托马斯难以置信,这居然是一条村道。

托马斯是一名骑行爱好者,也在中国从事自行车零配件贸易。他在抖音上开通了账号,专门介绍在中国骑行的所见所闻所感,算得上是个见多识广的人。可来到萧山区梅林村,他仿佛成了那个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

当然,梅林村给托马斯的“意外”远不止一条马路。作为“千万工程”的重要起源地,村里的每个细节都能让人惊叹,也难怪托马斯毫不吝啬地点赞:“这个村的村民肯定很幸福!”

从惊叹到惊呆

数字化村庄处处都有“惊喜”

站在梅林村中心,托马斯被一阵萨克斯声吸引,走向了东南面的美好生活中心。美好生活中心是专为村民打造的生活服务建筑群,一些村民正在其中一间教室里学习乐器。目前,村里为村民组织了包括乐器、棋类在内的6个兴趣社团,兴趣相仿的村民可以通过社团获得更多交流的机会。

托马斯刷脸走进了一家100余平方米的24小时无人超市,里面一应俱全。“我的老家在荷兰农村,想在夜晚买到东西,那是不能的。”托马斯说。

作为一名骑行博主,托马斯更容易被运动元素吸引,恰好无人超市旁就是村里的公共健身房。台球、乒乓球、跑步机、无氧训练器械,让托马斯看得眼馋。“在我的家乡,这样的地方是要收费的。”他说。更吸引托马斯的是美好生活中心附近的智能绿道,简单注册后,他绕着绿道步行,发现运动数据能够实时显示在智能屏幕上,包括步行路程、能量消耗、当日排名等。“还可以看到这么多信息。”他惊叹道。

托马斯热爱运动,也热爱阅读。8年前,他就是因为在荷兰的图书馆翻到了一部关于中国的书籍,才有了学习中文的欲望。在梅林村的数字图书馆,他看到的不仅是吧台旁的高脚凳、茶几旁的沙发、书桌前的椅子,还有手机扫码之后就能通过耳机实现听书的阅读位。“这么棒的环境,让人更愿意阅读。”

来到村民家中,托马斯看到了一台血压仪。托马斯的妈妈是一名养老医护人员,在荷兰为老人提供上门健康监测和配药服务,因此,托马斯对于健康监测也有所了解。看着村民完成血压自行检测后,托马斯起初只对血压仪能够语音播报数据表示“不错”,可当他看到血压仪内可以将健康数据上传至云端的SIM卡后,他竖起了大拇指:“健康数据能实时保存,这很重要。”

梅林村目前有200多位高血压、高血糖患者,村里根据患者情况,免费发放相应的检测仪器。同时,通过数据监测,村卫生服务中心会点对点发送信息,提醒患者及时检测、注意数据异常或按时服药配药。“这不就是说,日常检查时,医生不需要上门,患者不需要排队?”托马斯惊呆了。

光“富”是不够的 少了“美”的乡村只有“一般”的评价

年近花甲的王秋玲是1988年嫁到梅林村的,她为托马斯演示了如何使用健康监测系统。坐在亮堂的客厅里,王秋玲讲起了曾经的梅林村。

20世纪60年代,梅林村人对自己家乡只有3个字的总结——“烂梅林”。沙地、泥路、茅草屋,村民主要靠种植络麻生活。王秋玲刚嫁过来时,丈夫一家还住在茅草屋里,只用着一盏功率只有几瓦的灯泡照明。

改革开放后,梅林村有了自己的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当初的塑料制品厂已成为世界包装品500强企业浙江爱迪尔包装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做大做强,村民的茅草屋变成了平房,之后又升级成两层楼房。“20世纪90年代住上两层楼的新房子,我已经心满意足了。没想到,后面的日子更好。”王秋玲笑道,村里现在的房子是已经升级到第六代的别墅。

村子是富了,梅林大道也开建了,可村里的环境始终只能给个“一般”的评价,因为它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垃圾不分类,垃圾堆放点上厨余垃圾酸臭,建筑垃圾粉尘随风飘,家庭作坊废料混杂,苍蝇蚊子开起了“大会”。露天粪坑与两层楼的新房极不协调,和有污水直排的梅林湾一起散发着恶臭。

2003年,“千万工程”启动了。在企业打工的王秋玲当时并不知道,家门口将发生从“富”到“富而美”的巨变。

将目光放长远 未来的发展才会更值得想象

20年来,梅林村如何通过拆违控违、“五水共治”、生态河道和景观村道建设、非粮化整治、公共设施配套完善等一系列实事工程逐渐蝶变成今日的面貌,梅林村党委书记杨燕江都看在眼里。“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7年前下决心关停整治‘低小散’的行动。”杨燕江说。

梅林村是在龙头企业引领下,靠办工厂、搞家庭作坊致富的。在近40年的发展中,出现了不少五金、卫浴等高污染企业。“7年前,我们挨个上门做工作,关停了几十家没有污染处理能力的‘低小散’企业和作坊。”杨燕江说,“断了一部分人的营生,短时间内肯定有人不满,但看到梅林村后来的变化,大家都没有意见了。”

掐断了污染源,梅林村的环境提升了,吸引了不少有实力的企业入驻,村民在家门口择业的选项反而更多了。目前,梅林村80%的在职人口在附近企业就业。

王秋玲还会定期去做志愿者。村里全年为8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一荤三素的午餐,按不同年龄来算,午餐价格中从3元到免费均有。由村里的志愿者送餐上门。“我们村真的是越来越好。”王秋玲说,“你要问我未来还会怎么样,我真想象不到。”

与托马斯告别时,王秋玲冷不丁地说了一句方言。可不懂萧山话的托马斯听懂了:“村子环境这么好,她肯定是让我常来玩。”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蔡怀光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