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从“新时尚”到“好习惯” 钱塘区开启高校垃圾分类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3-12-11 13:32:41

把“无废亚运”理念引入校园内,推动固体废物能减尽减,精细化开展垃圾分类,营造生态校园文化;大学生们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校内校外争做生活垃圾分类的倡导者、传播者和践行者,营造文明社会氛围;监管与激励并举,拓宽广度和深度,打造垃圾分类高校教育体系……

钱塘区作为华东地区最大规模高教园区所在地,集聚了15所高校、20余万名大学生。伴随着杭州亚运会,2023年,绿色低碳风吹进了各大高校,各校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掀起了垃圾分类的热潮。

“如今,各校通过配置智能分类设备、落实定时定点投放制度、组织学生志愿者参与分类引导、营造校园宣传氛围等,将垃圾分类工作做精、做细、做亮,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实效,将垃圾分类意识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人人参与垃圾分类,校园更文明也更美丽了!”钱塘区分类办相关负责人透露,该区进一步发挥高校高素质人才相对集中的优势,致力于系统打造垃圾分类“高校联盟”,联动辖区内15所高校成立“钱塘高校志愿者”队伍,大力推进高校垃圾分类,构建全链条、一体化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助力推动绿色学校创建向纵深发展。

青春力量争做垃圾分类传播者

15所高校成立“钱塘高校志愿者”队伍

“常见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近日,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一场外卖塑料“零废弃”志愿服务培训正在进行。学校于半年前成立了80人左右的青柠志愿服务队,队员们以公约形式倡导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等,参与志愿活动的大学生不仅能为公益奉献力量,还能获得相应的学分,一举两得。

今年暑假,钱塘区开展的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志愿者实践活动层出不穷。如浙江工商大学的志愿者来到白杨街道晨光社区,用有趣的动画、易懂的图文为辖区内的小朋友科普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倡导以身作则从个人开始做好垃圾分类,为环境保护作贡献。

垃圾分类,是关乎群众身边环境的“关键小事”,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在推动垃圾分类新时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过程中,杭州创新推出垃圾分类星级达人机制,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把垃圾分类工作做进小区、做进家庭,推动垃圾分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让更多人自觉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在钱塘区,高校学生志愿者就在垃圾分类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悉,截至目前,由区分类办牵头指导成立的“钱塘高校志愿者”队伍已日渐完善,学生志愿者平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带动更多师生、家庭参与,形成人人践行垃圾分类、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局面,推动城市品质和文明程度全面提升。

“区内高校不仅是垃圾分类的实践基地,更是垃圾分类的教育基地。”钱塘区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校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的设立为钱塘区扎实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接下来,将继续与区内高校加强联系、密切配合,不断推动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绿色城市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能减尽减 可用尽用

“绿色亚运”理念融入高校

金秋时节,杭州成功举办亚运盛会。“绿色亚运”的理念第一时间融入了钱塘区的高校之中,推动固体废物能减尽减,精细化开展垃圾分类,共享低碳生态、健康生活。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馆,经改造后成为亚运会击剑及亚残运会轮椅击剑两项赛事的比赛场馆。在前期评估中,体育馆内的两套电子显示屏设备和“17岁”的座椅得以保留,约5000个老旧座椅被洗刷一新“重新上岗”。本着可用尽用的原则,体育馆设备设施如此“以改代采”,最终节省资金约2000万元。

同样,浙江工商大学的文体中心成为杭州亚运会手球比赛场地后,也面临了一次“艰难”抉择。

“原来的地板用了五年多,还挺新,拆掉很可惜。但按照手球比赛的要求,需安装悬浮式专业运动地板,就必须换。后来,我们和负责改造提升的建筑公司达成一致,在改造时多花费一倍时间保护性拆除地板,确保地板连接处不断裂,之后又对拆下来的地板一条条进行修整,捐给了一所山区中学,为当地学生改善运动环境,提高校园运动安全系数。”浙江工商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文体中心的地板外,比赛结束后,他们还把场馆拆除的景观废料充分利用,把隔离栏的布套、布条用于校园保洁时装树叶、捆树枝,“赛时的景观造型小品,我们也都重新寻址安放,没有一个废弃。”

亚运会期间,钱塘区各个高校的涉亚场馆都高质量推行了垃圾分类,力求减少垃圾桶的数量,场馆内放一定数量的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分类容器,出入口设置四分类(红、绿、蓝、灰)垃圾桶。比赛期间,大学生志愿者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积极倡导观众将垃圾带出场馆,保持场馆干净舒适。

“全员参与的前期分类、完备的清运体系、专业的再利用处理工序,亚运会把先进的‘无废’理念带入各个高校,让垃圾能减尽减、可用尽用。”钱塘区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他们将加大“无废亚运”理念在高校的推进力度,从源头到运输,实现垃圾分类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监管与激励并举

形成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和实践良好机制

如今,和杭州很多生活小区一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正在实施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模式。

校园内目前设有1个24小时垃圾投放驿站、12个能定时开启的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箱,还有1个垃圾集中处理站。学校结合日常垃圾分类高峰期以及学生上下课、一日三餐等情况,确定定时投放时间为:7:00—10:00、11:30—13:30、17:00—20:00。

同时,学校还成立了一支名为“绿色校园监督员”的队伍,各学院学生自主报名参加,他们每日定时在智能垃圾箱边上“站岗”,指导和督促师生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同时宣传相关的垃圾分类知识。

专人专管、多管齐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垃圾分类成效显著,不仅分类质量大大提高,而且美化了校园环境,增强了师生的环保意识。

浙江工商大学则是另外一种模式。学校推出了“评星评级”,对师生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情况一月一评,对分类较好的进行积分奖励,并将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纳入德育考核。同时,开展日常监督巡查,后勤工作人员每周至少两次深入查看学生的分类现状,发现问题及时协调整改,逐步建立常态化巡查监督机制。

监管与激励并举,效果明显。目前,浙江工商大学已实现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知识普及率达100%,垃圾总量零增长。截至2023年11月底,全校生活垃圾每天控制在238桶,数量大大少于前几年。

钱塘区分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钱塘区的各个高校都已将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督导考评和文明校园创建内容,不仅建立了专门的监管模式,还对成效显著的做法给予相应激励,形成了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和实践的良好机制。

线上线下全方位宣传

垃圾分类校园实践丰富多样

去年9月开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举办了一场持续半年的“垃圾分类绿色生活”主题活动,其间开展线上、线下、参观、培训等多个子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垃圾分类主题作品征集、垃圾分类知识竞赛以及垃圾分类志愿活动等,以原创视频、海报、征文、照片、手工DIY等不同形式展开,累计5000余人次参与。主题活动的火热开展,体现了同学们对垃圾分类的重视,也唤起了大家对绿水青山的向往。

同时,学校利用官方网站、微博、视频号,以及生活区主干道路路牌、横幅、宣传板、无人宣传车、黑板报等全方位宣传垃圾分类工作,全面立体营造垃圾分类的良好宣传氛围;学工部、研工部、公共事务管理处、团委、后勤集团、校学生会联合发布“践行垃圾分类、共创绿色校园”倡议书;7500份源头分类、定时定点投放书签,全部发放到每个学生寝室。

一时间,垃圾分类成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内低碳生活“新时尚”。

同样,今年6月,浙江财经大学后勤第二党支部携手宣传部党支部、学工部党支部、公管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开展了“学思想 见行动——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主题党日活动。学校领导带头进行垃圾分类“大作战”——不到半个小时,满满6车垃圾被准确分类。除此之外,现场还进行了垃圾分类知识竞猜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师生践行垃圾分类的责任感。

“校内丰富多彩的系列宣传活动,以小见大、从点到面,把生态环保的理念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提升师生的垃圾分类意识。”钱塘区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后期将继续组织和指导高校开展相关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绿色校园创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让“垃圾分类、绿色校园”的理念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任彦 刘阳 郭会勤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