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 杭州市基层文化空间激活路径
发布时间:2023-12-08 08:50:20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要求下,围绕杭州市实施的“中华文明现代形态探索攀登行动”,杭州基层文化空间建设也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拓创新建设和发展路径,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争创具有鲜明杭州辨识度的实践成果。

坚持党建引领,弘扬主流价值,当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线“宣讲主阵地”

基层文化空间是党的宣传文化工作触达基层的“神经末梢”,是最贴近老百姓的舆论场,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做得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基就筑得牢。一是要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以实现“中国梦”为重点,组织各种寓教于乐活动,增强群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二是要把培育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基层文化空间建设和运营全过程,强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宣传展示、制度保障。三是要加强基层文化空间党建引领作用,大力挖掘和发展红色文化,打响杭州红色文化品牌。比如萧山区以本土革命先驱杨之华为人物原型创作的绍剧《秋之白华》在全区村文化礼堂开展巡演就是很好的做法,让百姓在家门口欣赏到高品质的文化演出,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

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建设“别具特色”的基层文化空间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村社是保存中华文明的基因库,乡村文化空间在传统村落的变迁过程中起到了贮存集体记忆、促进民族认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在传承和发展中,保留其独一份的“美”至关重要。

调研组在富阳区万市镇槎源坞村的农村文化礼堂看到,这里不仅有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书法工作室,还有“槎源记忆”农耕陈列馆、记忆电影放映室等特色馆。由于槎源坞村是一个集汉、畲、侗、水、苗、土家、布依7个民族于一体的多民族村,村文化礼堂内还建了少数民族乡风民俗馆,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韵味。槎源坞村的做法启发我们,在基层文化空间建设和发展工作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延续文脉之根,铸牢文化之魂。

基层文化空间在内容建设方面,一是要深化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阐释、保护,推动文化基因活化利用和弘扬发展。二是要打造具有特色亮点的高品质文化服务产品,推进基层文化空间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三是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善借百姓喜好的形式样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传播之路。

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凝聚各方力量和资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文化空间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基层文化空间,说到底是为人民提供文化服务的,没有群众参与的文化空间再美也是“摆设”“门面”,真正支撑起文化空间丰富内容的主力军,应该是广大人民。

基层文化空间建设,一是文化服务内容要贴近百姓,各地“点餐式”文化服务清单,将文化服务内容的选择权交给百姓,就是有益尝试。二是要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将群众纳入到文化服务生产、输出、评价全过程,坚持群众主体。三是要建立群众沟通反馈机制,保证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与群众之间良性互动,让文化服务更有针对性,避免供需错位。四是要进一步在规范管理、人才保障、项目扶持、场地支持、能力培养、供需对接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和平台建设,保障服务下沉、资源配置的精准度与有效性。五是要广泛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基层文化服务中来,健全完善文化志愿者招募工作机制,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

西湖区外桐坞村和余杭区青山村的先行探索,为我们提供思路。外桐坞村在第一阶段,村民和艺术家通过房屋租赁的方式建立的是房东与房客的关系;到第二阶段,通过村民与艺术家的互动,单纯的租赁关系转变为共生融合的友邻关系。艺术家为村民带来租金收入,教村民写字、画画,在艺术的潜移默化下,村民文化艺术素养、乡风文明也得以提升。外桐坞村在村容村貌、乡风文明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蝶变。余杭区青山村打磨出一个善水善治、以设计艺术为产业引导的未来乡村,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入驻此间。新老村民以文化共建的形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多元文化的共享。

坚持均衡化发展,拓展“文化+”模式,打造“共同富裕”的基层文化空间

基层文化空间建设要致力于构建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区域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拓展“文化+”模式,打造“共同富裕”的基层文化空间。

一是要持续完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基础文化空间建设,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偏远山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弱的地区倾斜,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二是要推广“文化礼堂联盟”“文化礼堂结对”等模式,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三是要结合当地特色,开拓“文化+旅游”“便民服务”“电商”等模式,丰富基层文化空间的服务内涵。如富阳以洞桥文村“村播学院”为代表的34个礼堂云上直播间,一年来开播540场次,助力村民增收2000余万元,将文化礼堂打造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间、丰富文旅资源的宣传间和特色农产品的售卖间,成为农村领域文明、文化和产业融合共富的新载体。

坚持创新发展,深化数字化改革,打造“全覆盖”“不打烊”的基层文化空间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的战略方向。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数字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指标和重要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的文化生活方式,也能提升服务效能,助力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

基层文化空间的数字化转型,一是要加大基层数字化素养教育和培训,弥合“数字鸿沟”,为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二是要以兼容性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点,实现数字资源全覆盖,让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不缺席”,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三是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设置云入口、云预报、云导览、云驿站、云社群等端口,形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一体化运营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体系。四是丰富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利用数字技术拓展基层文化空间新业态、新服务、新产品、新场景,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架起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高架桥”。

(执笔人:严勤,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