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走进“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探寻宋韵千年光华
发布时间:2023-09-15 12:40:40

088d7a5fddfb949150fb7e75224b3498_1b614b3a-2e61-443b-b841-a432e6462b54.jpg

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

7b703e220d2d2131bea53ffbd611cf3f_bb616645-839f-4c7e-a45f-1ee2467a2225.jpg

午后的阳光透过中河边的梧桐树,映在高高的宫院红墙上,落下斑驳的影子。红墙背后,是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身着各色汉服“进宫打卡”已经成为年轻人最潮的游玩方式。

中河南路望江路交叉口,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前,游客们熙熙攘攘。

以这个路口为中心,北有德寿宫,南有胡雪岩故居,西边是鼓楼,鼓楼往前就是清河坊历史街区……这一带也是宋韵文化最为浓厚的地方。

这两天,哥伦比亚女孩Lina就带上她的父母来到德寿宫,感受宋韵文化,梦回千年光华。

推荐人:浙江工商大学留学生Lina

梦回千年前的宋韵风雅

我来自哥伦比亚,目前在浙江工商大学就读旅游学硕士。

我是个十足的旅游狂热爱好者,已经去过47个国家旅游。但是我觉得,没有哪儿能比得上中国带给我的感觉,无论是美食、人文还是现代科技,都深深吸引着我。我来杭州已经6个月了,上周末父母专门从哥伦比亚飞来看我,也想亲眼看看即将在杭州举办的亚运会。

前两天我带他们去逛了西湖,昨天特地预约了德寿宫,听说这里是南宋时期一处重要宫苑遗址,我一直想来看看。

与其他景点不同,德寿宫是一座在时光中重新矗立的历史建筑,也是一个凝结了厚重历史的文化场馆。走进德寿宫,就如同穿越进了一幅宋画里,可以通过一件件器物与一幢幢建筑,读懂800多年前的南宋故事。

德寿宫的外语志愿者周娜告诉我们,德寿宫是中国首个系统阐释南宋历史文化全貌、原址露明展示等级最高、考古揭露面积最大、复原研究最充分的南宋遗址博物馆,自2022年11月开馆以来,已经接待参观游客超40万人次、各类社会及旅行社团体1000余个。

重华殿内的一座木质宫殿建筑模型让我印象深刻,当“俯视”这个宫殿时,可以清楚了解整个建筑的构成以及宋代建筑的特色,我发现宫殿的建筑、家具等,统统都是由木头制成,真是太震撼了!

没想到,博物馆里还充满了科技感。进入遗址区,这里陈列的夯土台基、磉墩柱础等,似乎很难明白其中的涵义。但遗址区采用投影技术,告诉我们德寿宫遗址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前这里是什么地方,让人叹为观止。我了解到,观众可以在遗址内找到11个数字化打卡点,应用了3D互动装置、动态长卷、数字投影、交互AR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多种方式,让我们参观的过程更有趣更具互动性。

科技让历史变得鲜活立体。我们很幸运,还在馆内赶上了一场南宋运动戏文物创意展,这个展览就在重华殿旁边,展出了50余件套相关的宋代运动器物,分为“球戏”“壶戏”“棋戏”“虫戏”“茶戏”“酒戏”“百戏”等七个类别,还有宋代捶丸、象棋、围棋、蛐蛐罐等宋代运动游艺展品。里面的投壶,让我回想起了以前在哥伦比亚的大学也玩过类似的运动。

从德寿宫出来,我的父母也更加了解杭州的历史,原来800多年前的杭州叫“临安”,还有过一段辉煌宏伟的历史。他们说,从德寿宫的建筑、遗址、文物的每一处细节中都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真是一段记忆深刻的体验。

新闻+

全域打造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作为南宋文化、吴越文化、钱塘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和南宋皇城大遗址的所在地,上城区拥有全杭州超过一半的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历史街区和各级文保单位。眼下,在充分传承、接续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该区正着力构建“1211”博物馆群落建设新模式,打造“1”个宋韵核心圈、“2”条博物馆展示带、“100”个星级馆以及“100”个体验点。

杭州亚运会将至,上城区以文博为媒,特别推出“百馆云地图”小程序,串联百家文博场馆。这是一份打卡上城文博场馆的“行动指南”,观众打开地图,可一览上城区星级文博场馆概况,也可以跟随语音讲解,深入了解各场馆的特色亮点,沉浸式感受上城历史文化的魅力,让四方游客深度感受“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其中,为迎接纷至沓来的国际友人,德寿宫还组织了多次外语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活动,完善人工讲解服务。截至目前,德寿宫已招募了60位志愿者,其中有27位外语讲解员,包含英语、日语、法语、德语、韩语等,涉及10多个语种。他们大多是企业高管、翻译工作者、外语系教授、旅游行业专家等从业人员。

此外,德寿宫也将成为杭州首批拥有十余种亚运参会国语言导览的文旅场馆之一,目前已上线了12国语言的语音导览自动化设备,将向各国友人讲述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文物故事,以智慧设施共助“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亚运盛会。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李婷婷 上城微融圈 李佳 滕瑶静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