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擦亮美丽乡村金名片 描绘富春山居共富图 杭州:叩响“只此青绿”的时代三问
发布时间:2023-08-23 10:29:06

八月江南,山水如画。

小桥流水、屋舍俨然,老人孩子在村头巷尾怡然自乐;

产业兴旺、游人如织,农户家门口的生意红红火火……

之江大地上,这千姿百态的美,可回溯至20年前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2003年6月,浙江在全省启动“千万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也就是同年开始,杭州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自此拉开了蝶变的序幕,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

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主战场在“三农”,难点也在“三农”—大杭州96%的区域面积,绝大多数都是乡村。杭州,不只有西湖边的商贸繁华和钱塘江畔的高楼林立,更应有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20年来,杭州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从最初乡村环境整治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美丽宜居的“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乡村现代化的“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转变了乡村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在绿水青山中端起了“金饭碗”,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模样。

“千万工程”,如何在杭州落地生根,从一项民生工程转化为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一项战略工程?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总纲领,如何让乡村更美好,让农民更富裕?

杭州回答了时代三问。

一问——

万千乡村,该是什么模样?

乘车沿着乡村柏油公路行驶,两边连片的荷塘、稻田入眼,白墙青瓦、荷风蛙鸣、孩童嬉戏,乡村正以一种画卷式的唯美徐徐展开。

在杭州,可以看到全国乡村的样本。然而20年前,一些到过浙江考察的人士却将那时的情形概括为:“走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

当时的农村地区,环境“脏乱差”问题尤为突出。如何改善人居环境?这正是“千万工程”实施的重要初衷。

于是,一个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行动开始实施。

作为浙江省“千万工程”的重要策源地和实践地,2003年7月,杭州在全省率先开展以“脏、乱、差、散”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和以农村污水、垃圾、厕所、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等“一村八项目”为重点的示范村建设。

连接着乡村的道路,也是整治的重要一环。2007年,杭州又首创将整治触角向大交通延伸,实施高速公路沿线综合整治工程,打造连通城乡的“景观大道、生态长廊、惠民之路”。3年时间里,杭州全面完成了杭州绕城和杭千、杭徽、沪杭甬、杭浦、杭金衢、杭宁“一绕六线”整治任务。

高颜值的农村,成为城里人心中的“桃花源”。截至2010年,杭州已高质量建成了全面小康示范村274个、环境整治村3994个。全市94.6%的村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99.3%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

随着“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杭州的乡村也开始着重避免“千村一面”,追求从“一时美”向“长久美”。立足“大景区”格局,在全省创新推出“全域景区化”工作理念,一体化、整体性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中心村、精品村、风情小镇、历史文化村落、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等“六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到农村污水、垃圾、公厕“三大革命”,杭州擦亮了乡村的发展底色,让乡村宜居、宜业、宜游。杭州,变成一座全域“大花园”。

漫步田野,每一个村庄都有独特的风景。桐庐荻浦的向往生活,富阳东梓关的杭派民居,淳安青山环抱的世外桃源……一幅赏心悦目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如何做到发展与保护并存,让乡村不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还能记得住乡愁?在提升乡村面貌的同时,杭州也注重恢复和强化乡村既有价值及功能,加强村庄肌理的保护和更新,让乡村发挥更大的价值。

以西湖龙井闻名的梅家坞,是典型的景中村,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且优质。在“千万工程”的背景下,梅家坞依托原有乡村风貌开展景中村景观提升,协调发展建设和景区风貌的关系,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同时满足游客需求,以茶文化为底蕴打造休闲旅游景点,让一片叶子香飘万里。

青山绿水为底色,杭州乡村正迎来未来。

二问——

城乡壁垒,应当怎样打通?

美丽乡村带来了和美生活的幸福实景。据统计,杭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2年的11778元、5242元提高到2022年的77043元、4518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71,为全国最为均衡的区域之一。

事实上,受制于地理因素,杭州曾经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东强西弱的格局,地处西部的淳安、建德、桐庐、临安,发展弱于东部城区。

如何有效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乡村和城市共同享受发展的红利?这是杭州在推进“千万工程”中回答的第二个问题。

20年来,杭州将“千万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形成城乡全面融合新格局,杭州持续通过区县协作、联乡结村等体制机制,探索破题。

从2003年开始,杭州对主城区、副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精品村等进行整体布局规划。

2007年,杭州将38个欠发达乡镇列入重点帮扶对象,开展“联乡结村”活动。150个帮扶重点村、732个经济薄弱村得到结对帮助,4000多个乡镇经济类项目、25万余亩各类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为消薄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2010年8月,杭州实施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创造性开展区县(市)协作。城区与县市对口结合,统筹发展。按照产业带动性和地域相连性,杭州主城区与西部县(市)成立5个协作组,在产业、资源、干部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协作。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将城乡对立起来考虑的思维习惯,也改变了长期来单向的‘输血式’帮扶。”杭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互利共赢的机制,解决了城乡统筹中动力不足、难以持续的“顽症”。从“帮扶”到“协作”,协作组在产业共兴、资源共享、乡镇结对、干部挂职、环境共保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协作。

如今,西部四区县市(淳安、建德、桐庐、临安)GDP总量实现翻番,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在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多偏远山区的群众也逐渐享受到优质公共服务。杭州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文化礼堂实现500人以上村全覆盖。聚焦“一老一小”问题,杭州打造集居家养老服务、老年食堂、医疗健康、幼儿托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服务矩阵,基本实现乡村公共服务普惠可及,农村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随着乡村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杭州城乡之间已形成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关系。广袤的乡村,提供生态屏障,也为城里人留住一片“乡愁”。

三问——

向往生活,如何美美与共?

改善人居环境,只是“千万工程”的切入点。深化“千万工程”杭州实践,将乡村产业发展作为最重要的着力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优做强高效生态农业,做新做大农文旅融合新业态。

时间回到2010年。彼时,杭州在全省率先完成村庄环境整治,进入到更高水平的建设阶段: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宜居、宜业、宜游,以产业为龙头推动乡村振兴。

在此基础上,杭州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针对乡村差异化产业结构,深化产业多元化开发的乡村经营理念,挖掘用活农业田园、乡土文化、乡愁乡韵、资产资源,让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

民宿(农家乐)、农村电商、农业观光、乡村旅游、运动康养、文化创意等一批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涌现。禹上田园、富春山居、天目山宝、千岛农品、萧山本味等一批农业区域公共品牌,也为农产品找到了出路。2022年,杭州全年休闲农业接待6248万人次,经营总收入65亿元,农村电商实现销售额188亿元。

如今,杭州正打造和美乡村示范村,以“山脉、水脉、文脉、业脉”为轴线打造未来乡村共富引领带,以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路径,创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乡村方案,推进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努力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互促共进、城市与乡村融合共生的新路子。

实现均衡发展,近年来,杭州还探索出以大下姜联合体为代表的“共富体”建设,打破传统行政区划限制,以发展实力较优的强村为核心,按照地缘相邻、文化相近、产业互补原则,划定一定区域组建共富体。众多民营企业也积极助力乡村共富的新模式,如滨江集团投资5亿元实施胡家坪村共富项目等。一体化布局和差异化发展,打通了经济发展要素流通渠道,实现共享共赢。

向往的生活,还在于治理有效的善治乡村。各类要素流动日益频繁,各类行为主体日趋多元的现况,也给未来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党建引领,杭州鼓励基层探索、共建共治共享,全面提升善治善成。凭借“数字经济第一城”“数字治理第一城”优势,杭州全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一个数字乡村驾驶舱和乡村数字基建、数字产业、数字治理、数字服务、数字生活5大建设工程,让农业插上数智的翅膀,让农村实现数智的治理,让农民享受数智的生活。

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战略部署。接下来,杭州将聚焦环境和宜、风貌和韵、产业和融、人文和润、社会和谐、生活和裕,着力提升乡村山水田园之美、形态肌理之美、创新活力之美、文化文明之美、共治善治之美、富裕富足之美,努力描绘“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杭州范例。

美丽杭州,正着力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构筑起城里人向往的生活。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王逸群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