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发布时间:2023-07-25 10:46:07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又有利于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能够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效率是现代化的直观衡量标准,旨在从供给层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公平是现代化的重要分配标准,旨在让不同主体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价值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我们党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提升效率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同时高度重视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来。这些都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一个国家的制度必然对其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支配下,必然导致一边是资本的积累,一边是贫困的积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化搞了几百年,但由于社会制度原因,到现在共同富裕问题仍未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能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么一味追逐效率,罔顾社会公平,导致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要么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片面强调公平,掉入福利主义陷阱,付出巨额财政赤字、经济增长停滞的惨痛代价。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行提供坚强制度保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党正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深化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科学认识,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进一步形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举措,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效率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物质财富的积累,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中国式现代化要着眼于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大“蛋糕”,为全体人民创造丰厚的物质财富。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创新发展中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在协调发展中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绿色发展中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在开放发展中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在共享发展中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鼓励全体人民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贡献自己的劳动和智慧,着力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要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切实把“蛋糕”分好,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效率是公平的重要基础,公平是效率的有力保障,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做到统筹兼顾、有机结合,既不能片面追求效率而在客观上造成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也不能片面追求公平而影响社会活力的释放。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单纯数量扩张,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作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吴肇光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