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期,学生们的研学游持续升温,各地的高校、博物馆等迎来了众多学生。不过由于一些名校提供的预约数量不足等原因,很多参加研学游的学生没能进入高校,让研学游的效果大打折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游,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增强集体协作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部门就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经过多年的发展,研学游已经初步形成课堂与实践结合、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教育新方式。
不过从实际情况看,一些研学游也存在较多问题。例如收费不透明,价格高,学生和家长事先难以获知研学游的内容;还有一些研学游,“游”的成分明显,“学”的含量太低。就拿最近这段时间出现的情形来说,有的研学游去清华科技园转了一圈,甚至只是去知名大学门口拍张合影。这种安排,不但不算研学游,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这种低质量的研学游,给学生家庭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也难以让学生有所收获,偏离了开展研学游的初衷。
研学游,旅游是载体,学习是目的。当前研学游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于缺乏相关标准和运营规范。很多研学游都交给旅行社之类的机构主导,这些机构在旅游方面很有经验,但未必清楚教育方法。研学游的关键在“学”,应当由学校及教育部门主导,从研学路线到课程内容等,尽可能让学校来规划设计,同时充分听取吸纳家长的意见,制定科学合理的研学游方案。同时,有关部门应当尽快确定研学游的准入标准及评价体系等,筛选出一批高质量的研学游目的地,提升研学游的内涵,真正让学生研有所获、学有所得。
研学游越是火热,越是要保证质量,切不可透支学生的热情。研学游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但归根到底是教育活动。参与研学游的部门和个人,应当树立立德育人的使命感,着力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研学游回到“学”的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