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3-07-14 11:02:30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我们都不擅长告别。”说这话的作家米兰·昆德拉,与这个世界永远告别了。2023年7月11日,欧洲知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在法国巴黎的住所去世,享年94岁。

昆德拉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他是典型的东欧大帅哥的形象。从1975年起,他移居法国,后用法语写作。他一生跌宕起伏,国家的起伏变迁,投射到一个作家身上,使其传奇色彩更为浓郁。

生活在别处,定位在边缘。昆德拉“单一而丰富”,他是当代“大隐隐于市”的典范。除了刚到法国时做了一段时间的公众人物,之后他长期隐居在巴黎第六区,深居简出。生活在法国,他感到非常快乐。三十多年来,他极度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一直拒绝在媒体上露面,几乎从公共视野中消失……对于读者而言,他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极负盛名的昆德拉,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独具一格,“世情洞穿,睿智非凡”;他总有一种批判的视角,时时处处表现出对既定规则的蔑视和挑战。他擅长复调式叙事手法,独特而高超,使小说更具包容性、音乐性和层次性。他数次与诺奖擦身而过,被称作“回不去的故乡,得不到的诺奖”……其实昆德拉不需要诺奖承认,他的一部部作品,就是一部部传奇。

最早向中国大陆比较完整介绍昆德拉的,是美籍华人学者李欧梵先生。1985年,他在武汉一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学术性文章,谈到南美的马尔克斯、东欧的昆德拉,认为他们是当代两个最重要的作家。

1987年,作家韩少功译出昆德拉的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学者景凯旋译出《为了告别的聚会》,昆德拉作品正式引入中国。之后,景凯旋又译了《玩笑》《生活在别处》。

昆德拉一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就掀起了一股“昆德拉热”。那时中国读者尚未被智能手机占领阅读主阵地,昆德拉的作品给读者带来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惊喜,仿佛在不同的窗子里看到了不同的风景。

昆德拉的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评价昆德拉:“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

著名作家陈忠实就十分喜欢昆德拉。当昆德拉作品中译本甫一出现,陈忠实一读就爱上了他。昆德拉小说中独特视角和新奇写法,给了陈忠实很大启发,这种启发熔铸在陈忠实后来的文学创作中,成为最成功的借鉴。

昆德拉当年的中译本,我是买齐的。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上开设一个专栏,谈新闻采写编评的经验,因为特别喜欢《笑忘录》这个书名,于是就给专栏取了个“笑忘录”的名称。

昆德拉在中国的影响度很高,其作品的传播影响力也很大;学界也多有研究,不谈论文的质量,至少数量是不少的。

昆德拉很喜欢福楼拜的一句名言:“艺术家应该想方设法,让后人相信他不曾活在世界上。”这对昆德拉而言,其实是做不到的,因为“实力不允许啊”。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