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西湖 绘就“首善之区”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3-07-13 15:19:16

风至自灵动,策高当行远。

20年前,为浙江量身打造的“八八战略”,似一把启迪智慧的金钥匙,打开了浙江高质量发展的新通道。

20年来,西湖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以新的成绩彰显“八八战略”的生命力,推动西湖各项事业不断跃上新台阶,不断实现产业崛起、民生富足、改革创新,绽放出“首善之区”的旺盛活力——“三城一谷六小镇”迭代发展,高能级产业平台不断发挥集聚效应;“美丽乡村”奔向“未来乡村”,走出了城乡协同发展的新路子;幸福民生综合体、西湖码、美好教育等民生品牌,推动“民呼我为”实践由“盆景”变“风景”。

日新二十载。如何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

站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的新起点上,西湖区扛起新征程使命担当、争做现代化实践范例,谋划实施“六六行动”,发挥六大优势、打造六大实践范例,全面聚势赋能、奋勇实干争先,深化变革性实践、打造标志性成果,奋力谱写高水平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首善之区新篇章。

创新赋能,推进“高校经济”战略

7月9日,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一步之遥”的1897科创谷正式启用,未来将打造中国一流的高校成果转化首选地,这也成为西湖区打造环大学创新圈“最近一公里”的全新实践。

西湖区有着得天独厚的高校资源,汇聚了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18所高校,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近年来,西湖区围绕“八八战略”部署,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全力发展高校经济。

从2000年开始,西湖区布局浙大科技园,目前已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1800多家。2015年,西湖区与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合力打造了艺创小镇,成为全省唯一一家文化创意特色小镇。2020年,西湖区和西湖大学合作探索大学城建设模式,以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为核心,建设中国新型大学第一城。至此,西湖区区校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大学科技园1.0版到特色小镇2.0版再到大学城3.0版质的飞跃。

近三年来,西湖区大力发展高校经济,相继探索出了“资产盘活+资源协同”“技术领衔+市场驱动”“区校共建+产城共融”“多元服务+创新载体”等模式,逐步形成“环浙大玉泉人工智能产业带”“环工大创新创业集聚区”“环美院之江文创产业带”和“文一路科创大道”等空间格局,构建了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于一体的高校经济创新创业生态圈,建成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智能电气基地、浙大鑫药创制园、杭州天道量子研究院等6个产业特色鲜明、核心技术突出的新型产学研基地,集聚700余个高校经济项目,诞生了极深机器人、量子精密测量仪等一大批创新成果。

高校经济生态圈的不断扩张,为西湖区提升科创能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带来智力支撑——连续两年夺得省“科技创新鼎”,今年上半年,累计落地高质量高校经济项目119个,促成产学研项目106个,实现技术交易额102.1亿元。

纵观西湖区高校经济发展全过程,瞄准了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了区域的产业升级。一直以来,西湖区主动切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赛道,实现了云创、科创、文创“三创融合”。

接下来,西湖区将进一步做强中国视听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平台,助推文三数字生活街区、艺创小镇成为Z世代数字场景最大IP;主攻空天地海、生命健康、集成电路3条千亿级产业链,实现新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比翼双飞”;持续做强环高校创新创业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成为现实生产力。

生态优先,绘就“绿色”蝶变画卷

江南好时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龙舟竞技、葵榴斗艳、栀艾争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热闹至极。

然而,在二三十年前,这里并不是这番美好景象。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溪湿地以年均约1平方公里的速度萎缩,再加上当地村民养猪带来的污染,这里的水质一度跌至劣Ⅴ类。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2003年9月,西湖区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通过外迁农居、恢复湿地生态、挖掘历史遗存等一系列举措,使得西溪湿地迎来了新生。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溪湿地指出,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牢记谆谆嘱托,不负殷殷期望。从设立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到成为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再到为西湖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西溪湿地探索出了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以湿地公园为“玉”,以周边发展为“金”,通过“金镶玉”组团发展,实现旅游、求学、居住、创业等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为全球的湿地保护利用提供了杭州智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八八战略”实施以来,西湖区走稳走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生态环境品质、城乡空间格局和国际化程度跃上更高水平,山水辉映、自然和谐的诗意栖居环境在西湖大地上谱写,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20年间,西湖大地上随处可见绿色“蝶变”。

2019年6月,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工程项目开工。经过三年的生态修复,恢复湖面1.35平方公里。2021年12月底,铜鉴湖亮相,“一川如画”的美景已然重现,水环境、空气质量随着铜鉴湖的生态修复得到明显改善。

全区142条河道平均水质为III类,39条河道被评为省市级“美丽河湖”,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多次夺取全省治水工作最高荣誉“大禹鼎”。

然而西湖区并没有止步于此,在美丽乡村、美丽社区的基础上,西湖区开展了一场有关“未来”的实验——打造未来乡村和未来社区,让人居环境更舒适、出行更便利。

新的格局已经打开,新的变化仍在酝酿,西湖区正在绿色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文化引领, 奏响“精神共富”乐章

日前,《2023中国文化产业百强区发展指数》出炉,西湖区在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综合指数中排名第4,其中,生产力指数排名第8,影响力指数排名第1。

从刚刚捧回中国摄影金像奖的徐淑凯到杭州亚运会奖牌“湖山”的形象设计团队,说起西湖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便离不开艺创小镇。从曾经的废弃水泥厂,到全省唯一一家文化创意特色小镇,艺创小镇锚定打造“浙江省文化第一镇”的目标,充分发挥中国(之江)视听创新创业基地国字号平台优势,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集群,近年来吸引了游科互动、新片场、时光坐标等一批数字文化引领企业落户。

眼下,艺创小镇正全力打造科艺融合创新高地,成为杭州市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为全国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八八战略”指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为浙江省之江文化产业带核心区,西湖区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的部署,发挥重大项目建设招引作用,目前已形成了“两带五集群”产业布局,拥有2个国家级、5个省级、10个市级文化产业园,成为国内文化产业新高地。

20年久久为功,文化产业落地开花,百姓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引进30余位“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名家大师,22部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入选数量全省领先。其中,《外交风云》《问天》《绝密使命》入选第十六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觉醒年代》《绝密使命》获得第33届电视剧“飞天奖”,《我们这十年》获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委会大奖。

文化产业发展也跑出了“加速度”。据统计,全区202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204.7亿元,营收401亿元;2023年一季度,全区共有规上文化企业190家,数量全市排名第二,实现营收93.4亿元,总量全市第5。此外,西湖区不断激活文化企业的发展潜力,培育了华策影视、宋城演艺、浙江出版等一大批优秀文化企业。

文化建设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西湖文体中心、三墩文体中心、之江文体中心等大型文体综合体拔地而起,“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文化驿站”“西湖书房”正在加快构建,文化活动插上数字化“翅膀”新潮体验,不断奏响“精神共富”新乐章。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黄冉 西湖微融圈 谢雯艳 陈庆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