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少点“花架子” 多些实举措
发布时间:2023-05-17 08:54:35

人社部等十部门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的通知》提出,聚焦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失业青年,全年募集不少于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确保有见习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都能获得见习机会;对见习单位提供补贴支持,对吸纳就业见习的单位,按规定给予就业见习补贴;将对见习期未满与见习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给予见习单位剩余期限见习补贴政策延续至2023年底等。

通知言简意赅,却件件都是干货。见习当然不能算就业,但见习是就业的前奏,既创造供需双方见面机会,更让其深度磨合。不妨换个角度看,此举也有利于甄别“假就业”和真需求、灵活就业和“被就业”,挤干数字水分。像前述通知就明确提出,“对见习后未留用人员,根据就业需求针对性提供就业创业支持,对需要提升技能的针对性推荐职业培训项目,促进尽快实现就业创业”,这就不啻数字赋能,有利于后续就业帮扶上的精准施策。

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一个“优先”,一个“促进”,一个“高质量”,足以涵盖全部。青年人就业问题,事关社会创新活力。必须站在为全社会输送人才的高度,全力做好稳就业工作。进而言之,前述通知聚焦“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提供见习岗位,也不失为一种示范,即如何实实在在贴近问题、贴近实际、贴近关切,来真真切切打通就业链上各环节“堵点”“痛点”,帮助青年人更好实现就业。

全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的正是这样的“点对点”。稳就业要真推动、真支持、真帮扶,必须力戒形式主义“花架子”,尤其不容“注水牛肉”、搞数字就业。《半月谈》杂志日前就以“活动搞一箩筐学生不买账,就业服务不容花拳绣腿”为题,指斥当中一些数字掺假的苗头倾向。诸如:一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开下来,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把就业活动的参加率纳入就业工作考核”;“不签就业协议,就不给发毕业证”;搞个转账截图,假装学生做家教有工资收入,最终算作“灵活就业”;“先挂在老师开的公司名下”等,不一而足。数字上去了,政绩出来了;程序走过了,“任务”完成了,却是雨过地皮湿,空留一地鸡毛。这是典型的对青年人不负责任,既误人子弟,更贻误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长远看,还让青年人浸染一种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的风气。

前不久,当作家余华参加澳门城市大学的讲座,回应有关“孔乙己脱长衫”的话题梗时,就一针见血说道:“这个就是就业困难的事,是个很常见的社会现象……”眼下,又一个高校毕业季很快将临,如何以实干担当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前述《半月谈》报道所提出种种现象是个反面警示,很有针对性,闻者足戒之!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评论员 涂建敏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