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全球有约5000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有超过3.5亿人受到抑郁症困扰,还有10%以上的儿童患有多动症……各类脑疾病越来越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人类的探索已 涉足星辰大海,但对自己的大脑却知之甚少。人类大脑包含上百亿个神经元,用以调控我们的感知认知、情绪情感、记忆决策等功能,是人体最重要、最复杂的器官。
在浙江大学脑科学和脑医学学院,有这样一位跨界人士——龚薇,以工科背景入局脑科学研究,以每天“打鸡血”的热忱勇闯知识“无人区”,十年来深耕脑图谱绘制、神经精准调控等“卡脖子”技术研发,并立志以此为终身事业,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人物名片
龚薇
浙江大学科研院院长助理、脑科学和脑医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医工信交叉研究,聚焦脑图谱绘制、神经精准调控等“卡脖子”技术研发,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9项,主持和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12项。曾获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等荣誉。
三分钟,实现对较厚脑切片的透明化处理
脑科学是一种高度倚赖技术的科学,在脑研究上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的脑技术的发展。这对于工科出身、却从小有个从医梦的龚薇,不失为一个积极信号。
从本科、硕士期间学习的通信编解码、信号处理、月球车上的无人驾驶系统,到博士期间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十多年的工科训练使龚薇练就了一身本领。2013年,她全职加盟浙江大学医学院,逐渐建立起脑科学知识架构,并很快发挥出医工信交叉学术背景的优势。
这其中,就包括龚薇研究迄今最亮眼的成果——2019年,龚薇团队研发出一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快速光学清除技术,可在3分钟内实现对较厚脑切片的透明化处理。
什么是光学清除技术?据介绍,光学显微镜是研究脑科学非常重要的手段,但由于光在大脑皮层的穿透深度非常有限,因此需使用特殊试剂对脑组织进行透明化处理,增强其透光性,便于显微镜观察。
“相当于为研究者戴上了‘透视镜’。通过这项技术,大脑瞬时成为透明的立体,所有结构都变得清晰,研究者可以根据需要标记出想要的内容,了解神经元的分布状况、连接情况等,在电脑端点点鼠标,就能获得一张大脑3D图。”龚薇演示着介绍道。
对于如此重要的研究手段,快速、精准是其进化的必然。龚薇团队的成果,推动这项技术的完成时间实现从几天到3分钟的历史性跨越,并能一步到位完成脑组织的透明化处理,极大地降低了科研成本,有望推动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
如今,经过4年的迭代,龚薇团队再次刷新纪录,推动该项技术从较厚脑切片透明化到实现全器官透明化,甚至成功应用于人脑等临床组织样本。今年,她正忙着推进该成果在医学领域转化落地,“可以应用于术中病理检测,准确标记出癌细胞等,再进行切除,辅助医学诊断。”
希望自主研发出
不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事实上,超快速光学清除技术仅是龚薇在研究中无心插柳的一项成果。“脑科学研究就是这样,前方一片空白,往前走的每一步都可能有全新发现,这正是这一领域最有魅力之处。”
“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希望自己是走在最前面的。”怀揣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行走在知识“无人区”的冒险感,旁人眼中两点一线的工作生活、千篇一律的实验步骤,龚薇却眼中有光,脚下有路。
“我们的记忆是真实的吗?人类大脑被开发了多少?记忆真的可以通过脑机借口传输吗?”除了光学清除技术,龚薇兴奋地介绍起眼下正在全力探索的脑功能精准调控技术。
这项技术通过以不同的时序和模式,精确调控大脑某些神经元或胶质细胞,例如尝试增强或者抑制它们,会得到哪些反馈,从而更好地认识它们的角色和功能。此外,还能进一步利用这些神经元或胶质细胞,甚至塑造新的神经环路,达到认识脑、保护脑、增强脑、利用脑等的效果。
“有了这些发现,对于不可逆的疾病,可以提前保护好相应细胞。还有可能通过调控,增强参与记忆的细胞,实现科幻电影中酷炫的记忆存储技术,这些都是令人兴奋的探索目标。”龚薇说。
“我们最希望的,是自主研发出不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并能‘上书架、上货架’,发挥其最大作用。”龚薇畅想道,这项技术成熟后,在生命科学上,可以支撑脑科学研究工作者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索;在临床医学上,能应用于提前筛查脑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可用于改善睡眠、增强记忆、集中注意力等,造福更多有需要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