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杭州余杭以水为媒 共谱人水和谐“幸福曲”
发布时间:2023-03-30 11:07:19

余杭因水而润,因水而兴。千百年来,“水”充灌余杭的发展脉络,赋予了这片土地钟灵毓秀的灵气和神韵,造就了余杭平和内敛、满腹经纶的气质。3月,春日如约而至,余杭借着春光再次奏响人水和谐的“曲目”。

走进余杭,河湖美景尽收眼底。俯瞰东苕溪,如一条翡翠玉带,一路蜿蜒,宛然如画;北苕溪田园风光浓郁,景色秀丽旖旎,是一年四季观赏朝霞、夕阳、雨雾的上佳之地;余杭塘河数百年漕运虽已成为历史,但古老的运河支流担负生态文明的使命,走向新生;长命港周边从桑田变成了集生态、绿化、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廊道,在长命港的映衬下,良渚古城也展现出了别样的美丽……

河湖之美在于水美,水美的维持在于“护水”。近年来,余杭区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核心,一体化构建“管水、节水、护水”新模式,积极践行河湖长制,营造全民“爱水”氛围,加速推进“碧水安澜”“湿地水城”工程建设,截至目前,余杭区已成功创建9条省级美丽河湖,“水美”已成为余杭区的“金名片”。

节水频出“奇招” 巧解非常规水用水难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流入,余杭区生活、生产、生态等领域的供排水量急剧增加,污水处理能力也需要同步提升。如何高效利用非常规水,成为余杭区在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解决这一难题,余杭区有“妙招”。

每年4月至5月,杭州各条高架上会出现多彩的“空中花廊”。2022年,“空中花廊”再添新成员——运溪高架一路鲜花烂漫,两侧的月季花竞相盛开、争奇斗艳,经过一年的培育,运溪高架已成为杭城极具韵味的城市景观。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美艳花海之下,竟“另有千秋”。

高架两侧每个花箱内部都已装上了支管道,这些支管道将为花箱内花卉提供特殊的灌溉水源。这些支管道连接着杭州余杭、仁和等污水厂中水出口的主管道。中水,是净化后的污水。从污水厂中排出的中水将直接通过主管道进入支管道滴灌高架花卉,极大提高了非常规水,即经过处理后可再生利用水的利用率。

据了解,该项目于2021年初开始实施,项目分为三部分:即良渚、余杭污水处理厂出来的中水对运溪高架沿线进行绿化灌溉;良渚污水厂出来的中水对杭宁高速至毛家漾港路段进行绿化灌溉;毛家漾港至项目重点(南段)全长14340米路段花卉灌溉水源由余杭污水处理厂供给。“各污水厂供水范围均匀,可有效持续提供中水。设计总供水能力约每日0.7万吨。”余杭区林业水利局河湖中心主任徐敬说。

截至目前,运溪高架沿线已建成39个集水池和水泵,作为加压供水池;建成65个主线高架滴灌系统、32个匝道、互通滴灌系统。其中,滴灌系统密度为0.5公里一个,保证了高架花箱供水稳定性。“该工程是浙江省内首创、杭州市首例将中水回用运用在高架花箱上的案例,还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被评为浙江省2022年度‘节水行动十佳实践案例’。”徐敬说。

据了解,余杭区利用良渚污水厂、余杭污水厂中水作为水源变废为宝的方式,让余杭走出了一条中水回用的新路子。2022年中水回用总量约34万吨,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约为137万元。

除了高架花箱灌溉,推进建设南湖小镇供水加压泵站工程,也是余杭区科学利用水资源的“高招”。

余杭区工业用水占比较大,为了节约千岛湖水等优质的原水,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余杭区开启实施大分质供水。自2022年起,余杭区开启南湖小镇供水加压泵站工程,计划在新建供水泵站的同时,以南苕溪作为供水水源,建设2万立方米的工业水厂,不但可以向周边工业用水“大户”企业供水,还可以减轻城市居民供水压力,提高供水稳定性,顺应了分质供水的趋势。

巧用“非常规用水+分质供水”,余杭区在“丰水”的基础上充分促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将节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以水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助力建设“生态文明之都新中心”。

护水争当“河湖长” 打造美丽河湖样板

走在余杭大世洋的环形栈桥上,周边风光尽收眼底。在这里,不仅能够欣赏到“湖边白鹭飞,水里鱼虾肥”的如画景象,还能看到不少颇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古桥遗迹,每年吸引众多的文人游客前来观赏。大世洋是余杭区2022年最新入选的省级美丽河湖之一,能够获得这个荣誉并非一蹴而就,在于余杭“护水人”护水爱水的“一朝一夕”。

“我每天散步都会经过这条河,现在的水质确实不同以前,周边风景都变美了。”家住大世洋畔的村民陈秀红说。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副模样,原先的大世洋区域周边都是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会将尾水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导致水质受到污染。

为解决这个问题,余杭区细心“把脉”大世洋,摸准各条河道的“小脾气”,因地制宜开出“特效药”——在治理大世洋的水之前,先进行河道整治工作。打通堵死的大世桥,让大世洋的河水可以流经胡家坝,一直通往三白潭,形成全村大洋小河活水循环相通。根据“处方”,余杭自2018年起就开始实施大世洋美丽河湖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加固河岸、清淤疏浚,提升大世洋的水体流动,改善它的行洪排涝能力。

事在人为。在余杭区大刀阔斧开展大世洋综合整治工程的背后,无法忽视的是一支“巡河队”的身影。

每个巡河日,一支3人组成的护水志愿队会准时出现在余杭大世洋渔公桥村。这是一支渔公桥村党员志愿者巡逻小分队,每天会定期对河港进行巡视。其中一位带头打捞水草的是渔公桥村党支部书记陶建兴,他说:“因为村里水好,在钓友中很有名气,很多人会来钓鱼。有些垂钓者带来的食物、鱼饵,都有塑料外包装,随手就堆在草丛、绿化带里。我们巡逻小分队在巡逻的时候就会及时发现及时清理。”

在陶建兴的带动下,这支志愿队已扩大至50多人。“作为巡河队队员,我不仅想让大世洋的水更清、环境更美,我还想把生态理念种进人们的心里,让更多人参与进护水的行列。”陶建兴说。

在余杭,有很多像大世洋这样的美丽河湖,也不止有像渔公桥村党员志愿队这样的“小分队”。为了实现全域常态化巡河,余杭区林业水利局打造了几大巡河品牌,如“林水巾帼巡河队”“林水党员巡河队”“林水团员巡河队”,与民间志愿者们一同参与到爱河护河工作中。在河湖长制统筹推进下,2022年,余杭各巡河队全线范围内共计出动巡查人员1000多人次,累计巡河约3000多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持续营造人人争当“河湖长”的氛围,余杭区还举办了一系列活动,让“护水”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刚刚过去的“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余杭区举办开展河长制专题现场会、“节水你我同行”主题活动、世界水日进校园、承办民间河长暨湿地保护等活动,强调了全民护水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

管水助推“碧水安澜” 实现水城融合共生

河湖“安澜”,不仅仅靠“颜值”,变“水患”为“水利”,才是余杭人亘古不变的心愿。

平日的苕溪,水流平缓,风光明媚。但在汛期,苕溪却给余杭乃至杭嘉湖广袤地区带来极大威胁。“每到汛期,天目山及其余脉1500多平方公里山区暴雨将全部汇入东苕溪,东苕溪重要防汛防洪工程西险大塘一旦决口,滔滔洪水下泄,整个杭州以及杭嘉湖地区都将承受巨大损失。”余杭区林业水利局党委委员、二级调研员徐伟林说。特殊的地理位置,让东苕溪成了浙江八大水系之中防洪形势最紧张的流域,而西险大塘的安全更是成了防汛防洪的重中之重。

西险大塘始筑于东汉,经历代修筑,逐渐形成规模。新中国成立后,西险大塘作为太湖流域骨干工程之一,先后实施了一期、二期加固工程。目前,西险大塘为10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Ⅱ级堤防。

“西险大塘的上一轮加固于本世纪初完成,整个东苕溪内部防洪体系得到完善,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拦、滞、御、导、排的防洪体系,但堤防结构单薄,存在的渗漏、滑坡等风险隐患没有根除。”余杭区林业水利局水利科科长刘翔介绍,随着杭州市城市发展和城西科创大走廊、未来科技城、之江实验室等重要战略布局的实施,加快推进西险大塘提标加固,将防洪标准从10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重要性、紧迫性日益凸显。

去年8月底,东苕溪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正式开工,实现比预期目标提前一个月开工的阶段性成果,成为浙江水网先导区第一个开工的先行示范项目。作为拱卫杭城乃至杭嘉湖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工程将把西险大塘防洪标准由原设计的100年一遇提高至200年一遇,估算总投资58亿元。

本次提标加固将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堤身拼宽、全线防渗、固基增稳等措施,达标加固堤防共52.9公里,有效解决原堤坝防洪标准低、存在渗漏隐患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区域防洪能力、提高城市安全系数。

与水为善的余杭人,用智慧化解凶猛的水患,呈献给世人柔美的景色和怡情的空间。而东苕溪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仅仅是余杭区“碧水安澜”工程的其中一部分。近年来,余杭区还围绕杭州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目标,以林长制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加强运河、苕溪、城西三大湿地群的综合保护和生态修复,着力推进“碧水安澜”四大湿地综保工程。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饶雨蒙 徐敬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