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之城,示范先行。
自2021年入选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杭州以“水生态恢复、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改善、水资源涵养、韧性宜居建设”为重点,从优先解决对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影响大的积水内涝等问题入手,坚持全域谋划、系统施策,坚持因地制宜、有序实施,努力建设形成“山—水—林—城—湖”系统保护修复与治理、统筹洪涝潮风险防控、蓝绿系统交融下的水与园林协调发展三大示范。
截至目前,三年示范期间计划实施的537个项目,已开工514个,完工227个。大小海绵联动,一座“会喝水”、有韧性的生态城市正不断形成。
“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高品质打造‘安澜海绵、民生海绵、品质海绵、数字海绵’,不断优化城市水环境、提升城市水安全,加快建设韧性宜居的幸福之城。”市海绵办(市建委)负责人表示,将始终贯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不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杭州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夯实生态基底。
从组织架构到顶层设计 全面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四梁八柱”
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既需市区两级联动,也需部门左右协同;既要高站位谋划规划纲领,形成制度安排,也需精细制订专项方案、形成管控体系。
从强化执行力入手,杭州不断建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执行有力、高效精细的组织体系,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一竿子插到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协调小组,并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统筹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工作。”市海绵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各区、县(市)也相应成立了海绵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各项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了“市级统筹、市区联动、属地管理、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
不仅如此,杭州海绵城市建设的地方立法步伐也大步迈进。
“推进《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的立法流程是我们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我们希望把海绵城市建设中涉及各部门工作职责以法律形式固化下来,确保各司其职、实施到位。”市海绵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海绵城市专项立法还将在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环节明确海绵城市要求,落实闭环管控。
系统工作需要系统谋划。海绵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杭州坚持“规划先行,总体布局”,形成全域海绵城市建设“一盘棋”“一张图”。
近年来,市海绵办(市建委)牵头陆续编制了杭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海绵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性控制要求,基本形成了技术体系框架。2022年,根据系统化海绵城市工作要求,市海绵办(市建委)完成了排水防涝专项规划、供排水专项规划编制,市、区、重点区域多层级的系统化实施方案编制等也顺利完成。今年,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修编工作也正有条不紊推进。
既要“步调统一”,也要“因地制宜”。
在系统化实施方案编制的过程中,杭州采取市、区两级方案相结合的编制模式。其中,市级系统化方案以解决水安全保障、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提升为目标,以排涝片区为单元,重点关注海绵生态设施建设、洪涝潮防治、防洪排涝设施建设、非常规水资源整体利用;各区系统化方案则突出属地特色,在评估现状排水能力和内涝风险基础上,以提升品质为目标,完善源头减排体系。统分结合,不断强化、完善、充实全市海绵示范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
从精细实施到全程管控 建管并举加快形成海绵城市建设治理体系
对标国家海绵示范城市的建设要求,杭州不断强化“以海绵为引领”的项目建设模式,不断构建从流域、城市到设施、社区层级递进的海绵城市建设格局,同时不断建立健全建管机制,实现全过程管理。
一系列机制保障和配套制度呼之而出,推动海绵项目层层发力、扎实建设。
杭州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目标评价办法,每年向各区、县(市)下达年度目标任务,并落实考核。明确相应的资金奖补和分配方案,组织开展海绵示范区和示范项目评选,对成效显著的区、县(市)和建设主体进行资金奖励,并不断将考核重点从项目建设“完不完得成”提升到“建设得好不好”层面。
有“尺子”,也有“板子”。
市海绵办(市建委)建立市、区两级日常工作机制,采取定期会议、月度报表、培训宣贯等形式,统一标准要求落实海绵建设;会同技术团队组成督导组,对在建项目进行方案复核和现场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落实整改反馈、定期通报等工作机制,形成“你追我赶、创优争先”的工作氛围。
一系列“量身定制”、落地性强的技术探索持续深入,形成“杭州特色”。
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新要求、新标准,杭州一直积极推进适用于本地情况的各类型技术研究,根据气候、降雨、土质、地形等影响因素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技术导则、图集,指导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同时,开展杭州市海绵城市设计方法、老城区污水提质增效、海绵城市建设监测体系、海绵城市建设模型参数指引等课题研究,高质量推进系统化示范工作。
海绵城市建设与专项工作结合的脚步也不断走深走实。
如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出台了老旧小区改造技术导则和工作指南,在城市有机更新中不断深化海绵城市建设;围绕景观打造,开展《海绵城市景观营造及示范应用》《海绵技术在杭州园林绿地中的应用》等相关课题研究,探索海绵城市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景观营造手法,加快打造有江南水乡气质的杭州特色海绵城市。各区、县(市)也根据自身需要,因地制宜开展相关技术标准和创新课题研究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市海绵办(市建委)还经常性地开展业务培训,邀请业内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技术研讨、政策解读等活动,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断强化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支撑。
一套数字化赋能的海绵城市监测体系也逐步完善,提升海绵城市建管智慧化水平。
在整合林水、城管、生态环境等部门数据资源的基础上,杭州以市内涝监测预警平台为底座,正打造更加经济、更有生命力的“杭州市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实现项目管控、绩效评估、监测预警分析等智慧化功能,不断构建更为完整的海绵城市监测体系。
从点上开花到全域拓展 系统化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一系列制度政策护航与助推下,杭州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全面铺开、层级递进,实现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拓展”,从“量”到“质”的升级,系统化海绵示范城市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水环境质量持续稳中向好,一幅水清岸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徐徐展开。
2022年,杭州22个国控断面、17个省控断面、56个市控断面、18个市级交接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水质情况历年最好;在全省266位市级河长排名中,市级河长履职积分全省第一,全省前10名中杭州占据6席。同时,杭州202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全省“五水共治”优秀市“大禹鼎”,连续6年获此殊荣。
排水防涝水平大幅提升,更具韧性的城市生态格局不断形成。
2022年,全市清理疏通雨水管网1.5万公里,结构性检测1500公里,改造雨水口4万余个,清淤城市河道20公里18万方,整改完成7处历史内涝点及166处易积水点。“去年,全市启动防汛应急响应24次,完成19次暴雨、2次台风处置工作,均未出现城市内涝。”市海绵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还介绍,在排水防涝综合规划修编过程中采用模型评估方式对杭州城区内涝情况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杭州市城区内涝风险明显降低,配合杭州市防汛应急预案,能有效应对标准内降雨。
海绵示范城市绩效目标全面落实,具有杭州特色的海绵城市体系基本形成。
从铜鉴湖等湖泊水系到运河亚运公园等园林绿地,从亚运村等城市新区到小营巷社区等既有民居更新……海绵城市理念逐步融入每个城市建设工程中,变“被动”为“主动”,项目建设也不断从碎片化向区域化转变。随着一个个项目建成投用,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能力持续提升,海绵城市不断从理念落地成为实景,变成市民群众可观可感、触手可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不仅如此,杭州形成的“市级统筹、市区联动、属地管理、部门协同”的海绵城市工作机制和“协调小组+海绵办+技术团队”的“管理+技术”协同模式,有效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不断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杭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