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增强遗嘱预立意识 弘扬财富传承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24 13:12:49

3月21日,《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对25万份遗嘱进行了大数据分析,首次公布了一批广受关注的遗嘱数据,如未婚不婚人群遗嘱、涉虚拟财产遗嘱、中青年人群遗嘱等。

3月21日也是中华遗嘱库倡导的“幸福留言日”,与3月20日的“世界幸福日”紧相连。

中华遗嘱库是一个公益项目,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与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于2013年共同启动,以推动遗嘱进入每个中国家庭为使命,曾获首届“首都慈善奖”。

十年是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中华遗嘱库十年来已在全国设立60多个服务中心,登记保管251322份遗嘱,目前已生效遗嘱有6362份。其中杭州第一登记中心设在拱墅区金华路36号,对面就是浙江老年关怀医院。

遗嘱数据,折射出社会现象和民生问题,这可以成为制定政策、设计制度的参考依据,同时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比如这一数据就很能说明社会的进步:立遗嘱人群十年间越来越年轻化,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年降至68.13岁。

立遗嘱,很重要的是为家庭解后顾之忧,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伤人又伤心的诉讼。《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数据显示,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的遗嘱中,已有1542份遗嘱指定了遗产管理人。人心虽向善,本性却难移;人性也需要法律意义的遗嘱来规范。

社会在进步,观念在变化,许多人不再把“立遗嘱”看作“人生终点”才要做的事情。调查显示,过半市民认为“要提前立好遗嘱”——当然,已立好的预嘱或遗嘱也是可以变更的。有网友说:“每个人在健在时,都能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是很珍贵的。这意味着勇气、理解、接纳、自主、尊严,这些都是生命共同的底色,是每个人在生命旅程中可以体验到的美好。”

立好预嘱,利人利己。2022年,《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获得通过,在“临终决定权”上,《条例》在国内首次提出,如果患者立了预嘱“不要做无谓抢救”,医院要尊重其意愿,让患者平静走完生命最后一程。这一地方立法,受到了公众的广泛瞩目与普遍好评。

知名学者、翻译家彭小华,新近出版了《学会告别:为临终做好的安排》一书,其中谆谆嘱咐要设立“生前预嘱”。所谓“生前预嘱”,就是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醒之时,预先签署指示文件,说明在疾病不可治愈的末期或临终时,对医疗护理的选择——否则在临终失能期、没有自我表达能力之时,“该怎么办”就给不出答案了。书中引用了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的《生前预嘱(我的五个愿望)》,这五个愿望分别是: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我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我想让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我希望谁帮助我。

这样的“生前预嘱”重要且必要。事实上,在中华遗嘱库中,更多的是广义的“生前预嘱”,不止于医疗护理层面。

我的生命我做主,我的财富我做主。增强遗嘱预立意识,促进遗嘱进入万家;弘扬财富传承文化,传播和谐美好家风——这需要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   编辑:程慧雨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