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广东等6省份和2家央企日前公布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移交问题追责问责情况,至此,第二轮第四批和第五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移交问题追责问责情况全部向社会公开。在这8份“问题清单”中,多地都出现生态修复不及时、整改不到位、做表面文章,甚至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等问题,导致生态环境损害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相关通报中的“全部向社会公开”,这表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动真碰硬,绝不护短,始终让办理结果处于阳光透明之下,接受全社会监督。对相关责任人的严肃问责追责更体现“严”的主基调。对损害生态环境、侵害群众切身利益、保护生态不力的行为,就是要严查到底,绝不姑息、绝不手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发生根本性转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早已成为发展导向。其间,2015年8月30日,以《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印发为标志,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建立,更成为重大制度创新。多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手持这柄“利器”,实现从地方到中央企业、再到国务院有关部门两轮督察全覆盖,始终聚焦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问题,对陕西秦岭违规违法修建别墅、昆明房地产开发项目侵占滇池保护区、吉林长白山违建高尔夫球场及别墅、海南违规围填海等一批典型案例进行了查处,无不让老百姓拍手称快。
也要看到,督察工作成效好不好,整改是关键。以这轮督察反馈为例,“督察整改还不到位”成为一些地方共性问题。诸如:销号不到半年的河道即返黑返臭,为符合能耗要求随意填报数据,矿山修复资金长期闲置、生态修复“交白卷”等,做表面文章,搞“纸面销号”,乃至弄虚作假、敷衍塞责。高压严查之下,整改不“真改”,根子出在哪?认识不到位,行动有偏差,思想存侥幸。认为“督察一阵风、躲过就轻松”;搞阳奉阴违,以为能瞒天过海等。凡此种种,都反映出一些地方、一些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存在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等,严重偏离中央决策部署。也因此,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既要打攻坚战,更要打持久战:一方面,要畅通信访渠道,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暗查暗访,推动“回头看”,杀好“回马枪”,运用好数字赋能、卫星遥感等多种手段,堵住材料汇报等“纸面销号”漏洞。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生态环境保护尤其如此。今天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局面来之不易,越到关键时刻,越是不能松劲。以这一次追责问责公开为推动,动真碰硬带头抓好生态保护,各地要继续强化督察问责、形成警示震慑、推进工作落实、实现标本兼治,以最严法纪、最严追责,来突出解决整改过程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层层压实环保责任,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守护好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