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
发布时间:2022-12-19 10:31:52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然是“现代化”,就要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世界各国现代化具有共同特征,诸如实行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注重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遵循“动力机制—平衡机制—治理机制”等。中国式现代化既然是“中国式”,就自然具有“中国特色”的本质特征。因此,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要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学习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既要知其言更要知其义,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既要知其语更要知其道,即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从道理学理哲理上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具有深层逻辑,可从深层逻辑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理解。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逻辑

首先,要从政治逻辑上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它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是根本。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政治逻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之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其方向是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在要求应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体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内在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必须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在主张走和平发展道路。否则,中国式现代化就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显然,这是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来讲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逻辑,或者说,中国式现代化既区别又高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它要克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制度弊端。

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

其次,要从现实逻辑上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这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前提和初始基础,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现实逻辑,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之出发点是“人”,其落脚点是要真正解决好14亿多人口“如何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并实现现代化”问题。

人口规模巨大,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国情和现实条件,也是区别于世界上任何国家推进现代化的鲜明特点,独一无二、举世无双。

人口规模巨大,第一是“人口”问题。14亿多人口首先需要生存。要生存,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问题。所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创造社会财富,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成果除以14亿,其平均值就相对比较低,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乘上14亿,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甚至成为难题。大有大的好处,大也有大的难处。这一点,其他国家、西方国家未必会有如此境遇。由此,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任重而道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绝不能出现两极分化。否则,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甚至会成为巨大的难题。

人口规模巨大,第二是“人力”问题。这涉及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得好,人口包袱就会变成人力财富,人口阻力就会变成人力动力。所以,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人力资源开发得好,既有助于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也有助于解决14亿多人口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

人口规模巨大,第三是“人才”问题。“人口”问题基本上是生存问题;“人力”问题基本上是发展问题,即基于劳动能力创造社会财富进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问题则基本上是“创造”问题,它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还要创造精神财富,不仅创造物质文明,还要创造精神文明。同时,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还要保护好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在物质、信息、能量交换中的和谐共生。

人口规模巨大,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即在向世界开放中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使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必须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它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所以,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就必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否则,如果出现两极分化,只注重经济增长的单向度发展,掠夺资源和破坏自然环境,走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殖民主义扩张道路,这对14亿多中国人民来说,将是一场灾难。

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逻辑

再次,要从时代逻辑上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这关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和时代水平,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时代逻辑,是“强国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实质上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强国时代”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或者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直接对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为创新突破、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经过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本身”。显然,创新突破、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本身”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即是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现代化强国亦即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就国内而言,是直接对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世界而言,是直接对接从“世界失我”到“世界有我”再到“世界向我”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发展逻辑的。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都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出的,其目标追求及其实质,就是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蕴含的是使我国发展壮大并使大国成为强国的“强国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也要从理论逻辑上加以理解和把握,这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支撑,是理论基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理论逻辑,是新发展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这意味着新发展理念逻辑上先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本质要求。

具体来说,创新发展,可以破解人口规模巨大现代化的难题,可以把人口多的包袱转化为财富,把阻力转换为动力,把难题转化为优势。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现实起点,体现的是一种国情,其特点是人口多、起点低、难度大,其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之独特性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境中要破解难题,惟有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协调发展,内在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绿色发展,内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发展,内在要求中国的开放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我国实行开放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享发展,内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逻辑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还要从哲学逻辑上加以理解和把握,这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根基,是哲学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哲学逻辑,是“主主平等普惠”。从更为根本的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区别又高于西方式现代化,在于哲学范式的区别。西方式现代化以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的单向度发展、掠夺自然资源和殖民主义扩张为本质特征,其哲学基础是主统治客的“主客二分”。在社会财富分配上,它把资本(资本家)看作“主”,把劳动(工人)看作“客”,奉行资本占有劳动并控制社会的“资本逻辑”,是“主客二分”的哲学逻辑,这种逻辑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上,它主张物质主义膨胀的单向度发展,因而便出现物欲横流、精神萎靡的社会现象,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出现不协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把“人”看作改造和征服自然的主人(主),把自然看作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客),因而便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在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上,它把西方国家看作“主”,把非西方国家看作“客”,“客随主便”,因而走的是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则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本质特征,其哲学基础是“主主平等普惠”。它既区别又高于西方式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意味着在享受现代化成果方面是平等的,是人人都作为主体且在普惠意义上的“平等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意味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在发展机会上是平等的,即“机会平等”或“发展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味着人与自然都是平等交换物质、信息、能量的主体,此即普惠意义上的“共生平等”;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意味着世界上任何国家不论强弱大小,在主权上、机会上、规则上都应当是平等的,亦即普惠意义上的“国家平等”。显然,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哲学逻辑,是“主主平等普惠”。这样的现代化,就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具有光明前景的新的选择。

【执笔:韩庆祥,特约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