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捐赠圈”公益
发布时间:2022-12-13 09:25:00

中国首份“捐赠圈”报告《运用捐赠圈激发公众慈善参与的中国模式研究》,日前在上海发布,引发多方关注。

“捐赠圈”在我国还属于公益慈善新形态,被称为“半熟”,处于成长期。“捐赠圈”(Giving Circle)的概念,是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出资,共同决定经自发汇聚的善款的使用方向和方式。它通常由线上线下的“朋友圈”扩展而成,是一种“在一起,一起捐,回馈社会,没有特定资助需求”的泛公益形式。

这份“捐赠圈”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末,经调研的“捐赠圈”,累计筹款总额1327万元,捐赠圈涉及成员约2700人。

目前上海的“捐赠圈”发展较多较好。知名的“250爱心”是“捐赠圈”的可爱“二百五”,起源于8年前,本来是闺蜜们的生日“雅集”聚会,大家把生日礼物变成每人250元的公益捐款。捐款金额不是“520”而是“250”,这个数字也体现了她们的理念——公益需要一些傻傻的“二百五”,用不“聪明”的办法去做一些“傻事”。如今该圈已发展到200余人,累计筹款已达百万,多用于资助乡村教师、自闭症少年、贫困先心病儿童等。

无论是“朋友圈”还是“捐赠圈”,有圈就有人,有人就有圈。报告显示,“捐赠圈”成员的主要特征为:年龄区间段在32—52岁的占比最高,且女性为多,以白领、中产阶层为主,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如果为“捐赠圈”追根溯源,那么它滥觞于遍布世界的“互助慈善”。我国最早的几个“捐赠圈”,萌芽于新世纪初。典型如2006年由北京网友在绿野户外论坛发起,通过网络义卖的形式,帮助北京周边的贫困学生。

在杭州,桐荫堂的“文化走亲、助学捐赠”活动,就具有“捐赠圈”募款的特性,而且起步更早,一直亲力亲为,至今已坚持19年。最近他们已确定,2023年“文化走亲”20周年之际,捐资助学的对象为四川广元昭化元坝中学。昭化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届时将为这个历史名城的中学送去价值逾百万的新课桌椅、办公桌椅、高低铺、图书和文体用品等。

如果使用法国著名社会学大师布迪厄的“场域”和“惯习”概念,“捐赠圈”就是在特定“场域”——一个个“社会小世界”里,集合而成的公益慈善“惯习”。场域是一种人为的社会构建,由现代社会高度分化后所产生。在当今的场域小世界中,由于朋友圈的关系相对紧密,有通过互助搭建起来的信任感,有通过情感交流形成的共融感,这样的“捐赠圈”公益,就是一种“温暖而确定”的“场公益”“域慈善”。

成为“捐赠圈”之后,就不是“独自打保龄球”了,成员可以呼朋唤友共同参与捐赠,从而产生公益的“涟漪效应”。首份“捐赠圈”报告显示,有70%成员会号召他人一起进行捐赠。这让“捐赠圈”既有稳定性,又有扩展性,能持续稳步地发展,亦即具有可持续性。

其实,只要有相同的慈善文化基因,那么即使是松散型的“捐赠圈”,也是可以、可行的,不一定非得是紧密的“朋友圈”才能构成“捐赠圈”。

期待“捐赠圈”公益今后有良好的成长,不断“火出圈”,成为源源不断的现代公益慈善的一个重要载体。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