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125家助餐机构覆盖439个村(社),日均服务6000余人次——萧山老年食堂如何做到长久飘香?
发布时间:2022-12-14 09:31:32

杭州日报讯 “走,吃食堂去!”中午11点刚过,72岁的张奶奶踩着点来到汇宇幸福餐厅用餐。该餐厅于今年7月正式营业,不仅供应一日三餐,还提供净菜打包、送餐上门等服务,有效解决了辖区老年人的就餐问题。

民生实事中,“为老”始终占据重要比例。萧山自2019年起成立第一家老年食堂以来,已多年将之纳入区级民生实事。截至今年年末,该区已有老年人助餐服务机构125家,助餐服务覆盖439个村、社区,日均服务6000余人次。毫不夸张地说,在萧山,“吃食堂”已经成为老年人的“新潮流”。

不过,这样的成绩得来却并不容易。在坚持公益属性下,不少老年食堂也因运营成本高、送餐压力大等“盈利困境”而难以继续。为让老年食堂长久飘香,萧山在大力发展老年人助餐服务机构的同时,也和企业一起不断探索“运营之道”,以更多“萧山经验”为支撑,全力冲刺“2023年为老助餐服务村社全覆盖”的新目标。

挑战 老年食堂的喜与忧

今年8月,位于潘水苑小区的“邻聚力”老年助餐点正式迎客。餐厅由第三方餐饮企业负责,除为老人提供就餐外,这里也是面向社会开放的“邻里餐厅”,每天来这里用餐或打包的人数达200多人次,近100平方米的空间成为居民心中最具烟火气息的地方。

不过,即使是目前运营较为成熟的“公建民营”模式,“邻聚力”老年助餐点的负责人仍感到“压力很大”。“目前食堂共有员工10余人,政府补贴只能覆盖小部分的人工成本,营收要靠自己‘开源节流’。”

“社区老年食堂定位特殊,定价偏低,即使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第三方运营机构也很难有利润空间。”萧山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按两荤一素一汤来算,成本在10元左右,政府统一补贴3元、老人自付3元,部分老年食堂不得不面临“做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困境。为了节约成本,更多的农村老年食堂选择不对外营业的订餐制,且仅提供中餐,部分村社仅对80岁以上的老人开放。

老年食堂的选址同样艰难。在老年就餐需求较大的城市社区,往往面临老旧小区配套用房匮乏的困境,除了寻找空间,食堂的选址还需要在更大辐射面和油烟产生的“邻避效应”之间做出平衡。在乡村,农村人口整体上居住相对分散,不利于集中供餐,高龄、独居、困难老人的用餐需求不是盖建一个传统意义的老年食堂就可以解决的。

探索 老年食堂的“经营之道”

对老年人而言,天天吃上热乎饭是幸福晚年生活起码的底线,但对老年食堂运营者来说,盈利也是合理的诉求。

在寻求“共赢”的出路上,改革和创新成为运营老年食堂的必选项。在萧山,多家老年食堂将志愿服务、基层治理、市场主体等资源有机结合,实现“逆境突围”。

在城市社区,市场化运作的老年食堂正在进一步挖掘收入增长点,也会尽力争取其他年龄层次的居民,实行微利经营。与此同时,一些农村老年食堂也找到了生存下来的突破口。

每天中午,一辆辆送餐车从位于靖江街道伟南社区的靖孝餐厅统一驶出,送往周边的10个村社近110位老人家中。目前,萧山区靖江街道、进化镇、义桥镇等地依托当地的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起“嵌入式”的老年食堂,通过统一采购、统一制作、统一配送,不仅可以将助餐服务辐射到周边村社,还能集中为高龄、独居、困难老人提供送餐服务。由于该食堂设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选择堂食的老人们在吃饭之后还可以享受服务中心提供的丰富的便民服务和文化活动。

在萧山,志愿者也是老年食堂长久运营的重要力量。在河上镇伟民村的惠民家园老年食堂,每天在后厨忙碌的除了两名厨师,其他为老年食堂服务的都是“编外人员”——村民志愿者。

“厨房和餐厅的设施都是乡贤捐赠的,捐款账户里还有20多万元用于日常开销,加上村民自发送菜,志愿者来当服务员,我们的食堂能够运营得很好。”伟民村党委书记朱盈剑算过一笔账:乡贤捐赠+老人每顿自付3元+民政部门补贴的每人每顿3元,这些资金已经能够支撑惠民家园运行三四年了。

自从有了老年食堂,村民们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变得活跃了。“老年食堂已经成为当地基层治理的一个窗口,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题,而且弘扬了孝德、传递了爱心、改变了民风。”朱盈剑说。

进阶 让“盆景”变成“风景”

老年助餐服务是暖民心的民生实事,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生动实践。

在萧山,老年食堂建设已连续两年纳入区级民生实事,其中党湾镇、河上镇、临浦镇等地还将建设老年食堂和提升助餐服务覆盖面纳入镇街级民生实事推进。计划到2023年,萧山区将实现助餐服务村社全覆盖。

“盆景已经有了,未来的重点就是如何造‘风景’。”萧山区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叶臻刚表示,萧山的“全覆盖”并非简单“村村都建老年食堂”,而是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进更适合当地的老年食堂运营模式。

这样的“底气”不仅源于萧山各地的有益探索,更源于当下更加完善的政策、资金保障。

随着城乡现代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老年食堂的“空间”问题将被有效化解。今后,老年食堂作为共同富裕现代化单元“一老一小”场景的重要一环,将是“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标配”。

为强化资金保障,萧山区还在筹划区级慈善基金补助,并鼓励乡镇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同时发动本地村民“共建共享”,一同参与老年食堂筹建。此外,萧山区民政局也在以数字化手段为抓手推进智慧助餐全覆盖,进一步推动为老助餐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化建设。同时依托“全城通”老年智慧助餐场景,逐步实现市、区、镇街、村社四级优惠叠加,以及跨区县、跨乡镇就餐优惠互通,帮助老年人“全城通吃、优惠共享”。

养老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投入,还需要社会公益力量的积极参与。在叶臻刚看来,在萧山,老年食堂的运营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提供餐饮服务,将志愿服务、基层治理、市场主体等资源有机结合,将传统与创新有机融合,老年食堂发现了多方的“最大价值公约数”,而这正是老年食堂得以长久“飘香”的关键所在。

来源:​ 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郭燕 金婷婷 萧山微融圈 王苏萍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