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一些人在新闻报道或他人的社交账号后面恶语跟评、肆意辱骂。网友们看不下去,称其为“喷子”,以表达厌恶。
这种跟帖乱象由来已久,并不新鲜。但为何我们依然希望更多人关注到这个现象?
因为和以往相比,“喷子”现象,如今的伤害性更直接、更现实、更有个体针对性。简单点说,“喷子”给很多个体造成赤裸裸的伤害。
举几个例子。
近日,郑州某中学历史教师刘某某,上完网课后在家中因心梗去世。事后,其女儿的叙述和相关报道都揭示,刘老师在上网课期间,多次遭遇“网课爆破”,受到辱骂。
还有一桩。今年上半年,上海一女子求助外卖员,请他给听障父亲送菜。女子为表感谢,给外卖员充值“200元话费”。可就是此等暖闻,一些网友也能施暴,认为“200元话费太少”。最终,该女子不堪压力,“坠楼身亡”……
这真是:每人一句,即呈汹涌之势;平庸之恶,却是夺命之刀。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至于那些后果略轻但令人伤心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武汉“糖水爷爷”遇网暴后,直接隐身不干了。嘉兴“汉堡爷爷”同样深陷“口水”,要“打道回府”,幸得当地政府力挺才坚持走下去。
为何“喷子”看上去更多了,恶语跟评的负面效果看上去更严重了?
社会竞争激烈,人心普遍浮躁,社会戾气加重。在激烈的职场竞争、沉重的工作生活压力之下,不少人把网络当作发泄个人情绪的工具,而在匿名的条件下,网络又具备放大器功能。一些人看到某些帖子或报道,不分青红皂白,不顾事实真假,即兴跟帖,随意评论。如此,网络上呈现了加倍的戾气。
太多个体拥有抖音号、视频号、微博。普通人出于记录生活而发帖,却也使得其暴露于网络舆论场的几率加大。而普通人应对网暴的心理防范机制十分薄弱,易受伤害。当前,中国网民已超10亿。智能手机时代,要跟帖实在是举手之劳。有人戏称:10亿网民皆是评论员。目前一个帖子吸引的“吃瓜群众”相较于以往已不是一个量级。
但从网民的心态看,并没有多大改变。很多人以为,我不就说句难听话嘛,难道就害了他?我们忘了那句古话:人言可畏,众口铄金。特别是,澎湃亿万人激情的场域,一旦形成负面舆论,压迫感岂是普通人所能承受?
中国古人讲究慎独。今天的网络参与者值得去重温老祖宗的智慧和道德境界。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讲的是一个人在独处时,即使无人监督,也能自觉遵守道德准则。要求每个普通人时时处处做到慎独确实很难,但我们在网络空间尤其要有慎独意识,注意留点口德。这不是过分要求,而应是“巨流量时代”每个网民的基本修养。
须知,网络是公共空间,把这里搞臭了、搞烂了,污言秽语横流,谁能置身事外?谁知道下一个受网暴者不是你我,甚至不是施暴者自己?
键盘间有星辰大海,鼠标上有日月山河。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新修订的《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明确把评论、回复、留言、弹幕、点赞等方式,纳入到跟帖评论服务及管理中,从多个方面堵住跟帖评论领域的漏洞。个体、平台和监管机构三方都应履行责任,共守网络家园。
技术改善了生活,切勿把它变成冰冷的利器,沾上人血。网络空间,决不能成为“喷子”们“马甲在手,天下我有”的肆意妄为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