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天目新闻报道,近日,杭州91岁老人王坤森再次将积攒的7万余元捐赠给浙江大学,将此前设立的“王坤森助学金”转为留本基金,从2023年起,每年将用其理财收益资助一名浙江大学学生,金额为4000元。此前,老人已坚持拾荒11年资助7名学生。
老人资助的方式很“前卫”,但老人捐助资金的获得方式很“古朴”——拾荒。实际上,老人有退休金,但他不用国家给的退休金去资助学生,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捐资助学。他用辛苦的拾荒劳动,为贫困的学子提供帮助,而这本身就是极具生命力的教育,他用实践告诉孩子们,任何劳动都可以让人尊敬。
王坤森于夜晚出门在附近街道拾荒,凌晨三四点回家,老人说白天拾废品的人多,有人比他更需要。岁月压弯了他的脊背,却没有压垮他的脊梁。心脏手术迟缓了他的行动,却没能阻止他前行的脚步。佝偻的背影下,是一颗推己及人的善良之心。
也许是失学儿童大眼睛女孩苏明娟“我想上学”的照片,也许是童年的贫穷与苦难,也许是早年未能上学的遗憾……这些成为了老人为之付出的源动力。老人的善举一坚持就是11年。正所谓“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然鲜克有终。
褪去原浙江医科大学老师、退伍军人等光环,一位年迈的老者拾荒资助学生上学足以让人心生敬意。这让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不禁思索,我们究竟应该为什么而努力。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批评,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利用自己强有力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做着合理合法、让人无可挑剔却又仅仅以自身利益驱动的行为。或许是因为有限社会资源的短缺,或许是难以短时间内扭转的竞争意识惯性,让年轻人在危机感中难以获得喘息的空间。但倘若西方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成为新一代青年由衷认同的圭臬,那么善良质朴这些品质也可能成为华丽的修辞,而失去其原有的温度。而王坤森的善行,不仅为贫困的孩子们撑起一方晴空,也为人们心中的善良撑起一方晴空。
退休后的王坤森,走下了校园的三尺讲台,却仍在人生的讲台默默耕耘。好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经由教师,从书本上深入学生内心,同样在于老师的言传身教和躬亲为之。91岁的王坤森老人最大的价值不是帮助了几位学生,而是为当代学生树起一个高贵的灵魂。这种馈赠,已经远远超越那几位受资助学生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