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发布时间:2022-12-05 09:08:49

“国之称富者,在于丰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五大内涵特征之一,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明确要求“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这是立足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新发展阶段实际发出的时代强音,表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任务。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在这一精神指引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奠定了共同富裕的根本政治基础。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并进一步明确了“先富”与“共富”的辩证关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对共同富裕作出全面擘画、系统设计,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和坚实基础。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中央还把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赋予浙江,并提出了牢牢把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系统观念“五大工作原则”和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的“四大战略定位”,既明确了“过河”的目标和任务,又解决了“桥”和“船”的路径和问题,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示范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方案。

推动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选择。

共同富裕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难题,迄今为止还没哪个国家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对社会两极化进行了深刻剖析与批判。马克思从资本积累的视角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一边是财富的积累和集中,另一边是贫困的积累和扩大的两极分化,进而致使资本主义陷入危机乃至崩溃。相对应,马克思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分析了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就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并认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所建立的未来社会将以生产资料共同占有为主体,在此之下的劳动“会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从而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因此,基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引导的现代化道路必然要求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正是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充分认识,毛泽东同志早在1955年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的这么一种制度,……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3月理论务虚会上强调:“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在会见外国客人时提道:“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从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四个方面对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了新的部署。我们党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致力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正因如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到广大人民的真心拥护。

追求共同富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是共同体意识的显著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凤凰涅槃般的变革进程,是民族生存方式、交往方式的重构过程,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国情和独特的历史,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独特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理想探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天道均平”是古代百姓追求公平、富裕社会的思想萌芽。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原有的共劳共享格局被打破,人与人之间出现了穷富贵贱之分,阶层分化加剧,许多思想家提出了关于和谐、小康、大同社会的思想和论述。如春秋时期管子提出的“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的治国理政主张,齐国大夫晏婴提出的“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的观点,孔子提出的“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思想,商鞅则主张通过政策法令平衡财富占有的“治国之举,责令贫者富,富者贫”,孟子则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近代以来,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到章太炎的《五无论》、康有为的《大同书》,再到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无不反映出仁人志士对社会大同的期待。

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小康和大同社会理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谋幸福,始终关切人民群众最根本、最深厚的利益福祉,践行了这些理想、愿景、期待,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全面推进,作为公平正义、有道德利益共同体的价值构造。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公平正义原则基础上的,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价值理念,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开启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独创的,将为全人类的共同富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系浙江省政协常委、省社会主义学院原巡视员,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隗斌贤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