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宋韵今辉,一脉相承!从11月22日起,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媒体谓之:“红墙灰瓦,采一缕千年宋风,共赴宋韵文化时空之约,用全新的风貌与世人再度相会。”
“宋韵”这个词,是文学化的形象表达,是修辞中的借代,借“宋韵文化”代“宋代文化”,尤其是“南宋文化”。地处杭州城南的“临安城遗址”,正是南宋留给杭州最大的文化遗产。凤凰山麓的宫城、望仙桥东的德寿宫,一南一北,作为皇帝和太上皇帝的活动中心,号称“南内”与“北内”,是临安城最具历史象征意义的文化标识。
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地处中河中路以东、望江路以北,南边就是著名的胡雪岩故居。这一地块,对于偌大杭州来说是方寸之地,当初它如果被开发了,没有保留下来,那就没有今天的德寿宫遗址博物馆。
作家周华诚新近出版的文化散文《德寿宫八百年》一书,从德寿宫出发,去追寻那远去的南宋风雅,体悟那静水流深的宋韵精髓。其中第一章第一节就写道:“隔着866年的时光,不同的人站在了同一块地面上。这是一块废弃了多年的‘荒地’。很多老杭州人,不一定知道‘德寿宫’,但你若是问他‘杭州工具厂在哪里’,他一定会告诉你确切的方位。杭州工具厂搬离之后,这里就荒着了,年复一年长起了野草……但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这是块宝地。”
一块宝地为何长时间都是一块“荒地”?就是因为要保护这里地下的历史遗迹,而拒绝了房地产开发。我们不能想象,当初如果这里被开发成了“值钱”的房地产,杭城的“宋韵文化”将会失去多少韵味、韵律和意韵!
没有保护,就没有传承;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宋代诗人贺亢有名句“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今天我们可以说:“但存文化方寸地,留与子孙千秋尊。”
最可怕的就是没文化、不识货,不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宝贝,在“拆拆拆”中与历史文化遗迹“断舍离”。遥想世纪之交,杭州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保一撤”,可谓惊心动魄:
距离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不远的河坊街,当年是要拆除的,而且已经开拆,将其从拆改成保,是一项重大而紧急的决定,否则就没有今天这条熙熙攘攘的杭州代表性老街了。而今天的钱江新城地块,当年正在开建一个大型热电厂,2500多根桩已经打下去,“木已成舟”,杭州市还是下决心撤掉了这个热电厂——试想,如果它建成投产的话,哪有钱江新城,哪有今天的杭州大剧院。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文化是有惰性的,而愈老的文化,惰性也愈大。”而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绝不可有惰性。
文化,沉淀了对真的追求,开启了对美的感知。作为南宋古都,杭州在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过程中,当然要“挑大梁”,不断追求“真善美”。追寻南宋风雅,再现宋韵精神,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是一个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