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清华妈妈语录”:“鸡汤”还是“激素”?
发布时间:2022-11-18 09:27:03

“妈妈为什么逼你学习?是为了你将来点餐的时候,可以不看价格;为了你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而不是被迫谋生……”近日,“清华妈妈语录走俏”冲上微博热搜,引发广大网友的热议。

这条火爆的语录,在电商平台上以相框摆件、家训墙纸的样式热卖,部分网店的月销量可达数千件。有买家评价称,“希望能激励儿子考上理想大学”“这一套励志标语对孩子来说很不错,让他明白学习的好处,家长的不易”……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是教育事业的悲哀,不能把财富作为教育的目标”。

“清华妈妈语录”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显然是扣准了“教育”这个亘古不变的热门话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数千年来家长追求的目标。必须承认,好的“励志鸡汤”能起到正向反馈。而诸如“清华妈妈语录”之类,不同于以往委婉、含蓄的教育激励方式,而是用具象的场景描述取代空洞说教,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易于传播。但仔细推敲,这碗“励志鸡汤”经不起逻辑的诘问。因为“清华妈妈语录”的核心前提,就是将成功与金钱划上了对等符号,把读书作为一个功利性的尤其是短期功利性的工具,这明显违背了教育的初心。

实际上,扰乱人们教育理念的不只有“清华妈妈语录”。当下,我们打开各大社交媒体软件,时常会被推送“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清华父母如何培养孩子上清华”等爆款文章。它们传导的“教育焦虑”背后,实质正是这样的价值内核:只有获得财富和权力,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清华妈妈语录”之类,是否真的出自清华妈妈之口,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蹭着这波热点,不少商家通过精美包装后的产品,迎合了不少有“教育焦虑”的家长,并使其陷入庸俗“成功学”的裹挟。

少年学而优,长大就真能成功吗?在宋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录了饶州一名九岁孩童朱天赐,因当众背诵了部分四书五经,一字未错,被朝廷颁发“神童”称号,还得到了官位。而他的同族兄长、年仅十二岁的朱天申,同年也因当众背诵十部经典古籍,成为“神童”。但这两位“神童”此后却不见有伟绩载于史册。

更根本的是,我们要明白,财富并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那些散发光芒的人群里,有踏雪巡边的边防战士,有高原生命的保护神吴天一,有“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问天逐梦的航天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大放异彩,但是他们的人生价值是无法用财富来衡量的,事实上也没有人用财富来衡量他们的价值。

丰子恺有一幅漫画叫《用功》:“无形手按住头,心不爽眉头皱。为了成绩优秀,再痛苦也要受。”如果让孩子沦为学习的工具,让教育沦为获得财富的敲门砖,往往会得不偿失。前不久,有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严防“名校父母”输出“鸡娃”理念抵消“双减”工作成效的提案》,并得到教育部公开答复:“将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热点、编造虚假信息、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当然,这不是让人们为不思进取找到“躺平”借口,也不是从“清华妈妈语录”的鸡汤里爬出来,再掉进“人生无需努力”的另一碗鸡汤里。

我们可以偶尔刷刷“励志鸡汤”,但更重要的是,要拒绝焦虑式的“鸡娃”,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兴趣和方法,坦然接受他们的平凡,耐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努力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沈烨婷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