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多数人耳熟能详的名言突然横生枝节:《孟子》原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非“斯人也”;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回应称,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一直是“是人也”,从未有过“斯人也”。
到底是“斯”还是“是”?所谓“集体记忆偏差”又是怎么来的?一时争议蜂起。其实中国古代典籍,几乎不存在一字不易的“定本”,其中有文字变迁的因素,也有书写载体、书写方式的因素。况且“斯”与“是”在这句话里是同一个意思,毫无“争”的必要。
当然,这样争一争,如果能激发起公众对孟子思想的兴趣,倒也不失为好事。平心而论,《孟子》虽与《论语》同为“四书”之一,但其在今日中国社会的普及度远远低于《论语》。其实孟子的思想,尽管在“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不为各国当权者欢迎,但却足以穿越历史而历久弥新。比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不正是现代生态文明最朴素的表达吗?又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民本思想堪称“人民至上”最早的起源之一,其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喜甚至对其著作横加删削也就不足为怪了;再如,“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也会让我们联想到这样一句话:“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回到被选入课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段语录上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启示我们的,不仅要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还要注重基层经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则鼓励今天的年轻党员干部积极主动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砺意志、锻炼品格、建功立业。这段语录选自《孟子·告子》,《孟子·告子》还记录着这样一件事,孟子听说乐正子出掌鲁国的政务,高兴得睡不着觉,有人就问他:“乐正子的能力特别突出吗?”“不突出。”“乐正子很有智慧吗?”“也没有。”“乐正子博闻多识吗?”“也没有。”“那你高兴个什么劲呢!”孟子答:“乐正子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讲的不正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吗?
相较于《论语》,《孟子》最大的特点是充沛于字里行间的一股浩然之气,孟子自己也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它的语言很有战国时期纵横家风采,孟子自己解释:“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在那样一个百家争鸣、纵横捭阖的时代,要想在其中拥有一席之地,就是要有点“敢于斗争”的精神。《孟子》所具有的波澜壮阔、辞锋犀利、文采华赡、刻画生动等特点,对后世散文的影响是巨大的,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俱为不朽,值得当代人好好发掘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