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杭州是一个多水城市,水质监测任务十分繁重。以前,由于人工监测、分析速度有限,杭州环境监测人度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
如今,杭州水质监测智能化,业内称之为杭州“生态环境监测AI人工智能实验室”,已入选国家试点项目。系统自动操作实现批量化水质监测,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已应用到了亚运场馆周边的生态环境监测中。
作为环境管理的“耳目”、环境预警的“前哨”、突发事件的“尖兵”,十年来,杭州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勇于创新引领、力求塑造变革、坚持数字赋能,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与此同时,近十年,杭州全市未发生较大级别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牢牢守住了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环境监测建设成效显著
蓝天碧水才是美丽城市。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十年间,杭州的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2021年,杭州市PM2.5年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70微克/立方米下降60.0%,“十三五”以来,已实现“六连降”。大气预测预报从无到有,从3天到7天,等级精准度从55%到86% 。2021年,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和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双100%,“十三五”以来双双实现“六连升”,完成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的目标。
如此成效,都离不开环境监测部门的“加持”。十年间,杭州建设完成“天罗地网”大气复合污染监测网络、颗粒物激光雷达监测网络和光化学污染监测网络,市控以上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从47个增加到95个,开展污染源监测的排污单位由453家增至1751家,土壤、地下水、生态、卫星遥感等监测能力不断加强,基本实现了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
设备升级迭代带动服务质量提升
如今,临安区青山湖配置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它会对藻类不同水深的分布情况进行自动监测,并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部门提供详细的监测数据。
仪器设备的精准、高效直接推动着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十年来,杭州生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升级迭代可谓日新月异,逐步建立完善污染执法监测、环境污染成因解析、环境风险应急预警、突发环境应急监测等监测业务体系,通过雷达走航等方式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为管理部门精准施策提供科学支撑。
十年间,杭州已建立市、县两级流域联合应急监测机制,配备颗粒物走航监测车、无人船、无人机等设备,具备多参数气体、多参数水质、土壤(固废)重金属、藻类等多种应急仪器,圆满完成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保障工作。先试先行开展国家“碳监测试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数据支持和辅助决策作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杭州正在按照“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建设目标定位,着力推进杭州生态监测业务用房项目建设,计划2023年建成投用,届时将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环境应急监测保障能力,优化环境监测管理服务水平。
突发环境事件均科学妥善处置
一旦遇到突发环境事件怎么办?应对全市突发环境应急事件,杭州一直有充足的准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突发环境应急响应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由每年突发环境应急响应20多起下降到2021年11起,降幅达45%以上。近十年,全市未发生较大级别以上突发环境事件。近五年,一般级别突发环境事件年平均少于1起,全市已连续18个月未发生突发环境事件。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平时坚持“有事没事当有事准备、大事小事当大事对待”,强化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全时段值守,强化监管的原则,将事故隐患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降低突发事件对环境的影响。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落实“五个第一时间”(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开展监测、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第一时间组织调查)。
当然,遇事也不推诿,坚持“三个不放过”,明确事件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件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对临平区博陆生物化工仓库火灾等事故开展环境损害评估,肇事单位按照损害评估结果赔偿生态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