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闯出新路子 春华秋实又十载,今朝建德“点绿为金”焕新颜
发布时间:2022-10-14 10:15:57

杭州日报讯 建德,山水灵动,底蕴深厚。置县于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因“建德侯”孙韶而得名,寓“建功立德”之意。千年以来,建德人世代秉承“建功立德”精神,在这片大地上奋斗、创业、安家, 书写着一代又一代自强不息的建德故事。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如今的建德,正意志坚定地朝着“全力推动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宜居建德”的目标而努力,不断“做大蛋糕”“做优家底”,带领全市人民在迈向更宽广的共同富裕大道上。

追溯过往,行之不易。这座曾以化工、碳酸钙等高能耗产业为主的城市,在“八八战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十年之间,无论产业、生态、资源、民生等方面,都实现全方位的“质变”与“蝶变”。

十年,是建德产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十年,也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十年,更是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的十年,并成功打响了“宜居建德”品牌形象。今天,顺着穿城而过的17℃的新安江水,一起去看建德这十年来,如何在两岸青山的见证下,大刀阔斧改革创新,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户户见干部,现场问担当

2012年8月,建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要求乡镇(街道)千余名机关干部进村访户,打通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十年过去了,“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已经升级为2.0版,成了建德每一位干部的“常态”工作,更是从原来的“被动”变为现在的“主动”,以退休多年的郎有金为代表的基层干部,至今还在步履不停地“走访”。

“记得刚开始走访的时候,还经常进不了百姓家门,一次不行就多走几次,那时候我每年走访1000户以上,走着走着大家就渐渐熟悉了,把我们当‘自己人’了,所以现在我退休了,他们有困难还是会想到来找我。”郎有金笑着说,在身体可行的状态下,还想为百姓多跑跑腿。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为了将“为民办事”落在实处,建德更是不惜“揭短亮丑”,以“电视问政”的方式,让领导干部在聚光灯下“闭卷考”,直面问题、直面监督,倒逼干部转作风、提效能、促提升。“一次次的问政,要问的不只是点对点的案例,更是要举一反三、由点及面,解决那些深层次的发展矛盾。”建德市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说。问政现场还有党代表、市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的100名现场评审团,通过投票器对被问政部门单位的答复情况一一进行“担当指数”测评。

“无论是走访还是问政,群众满意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同时还能很好地引导我们广大党员干部‘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在一项项‘大战大考’中攻坚克难、争先创优,营造百姓信任、干部清正、政府有作为的良好社会生态。”建德市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重塑产业新优势,“咬定”青山绿水不放松

一路行来,建德也并非顺风顺水,也曾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辉煌以及市场经济时期彷徨。如何才能“破圈”先行,那必须得有“咬定”绿水青山不放松的坚持,以及重塑新优势的决心,恰好这些,建德人的骨子里都有。

十年来,建德一边在全力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打造一批覆盖性广、普惠性强的富民增收标杆产业,迈入全省工业大县,一边又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关停“低散乱”企业1447家,腾出产业空间,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在大力改造提升精细化工、水泥建材、五金电器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建德还在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水产业、通航制造等新兴产业,据统计,十年来新引进工业产业项目共382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51个,农夫山泉四期和五期、中策橡胶迁建、东方雨虹总部等一批重量级项目成功落地。而化工产业在经过两轮整治提升之后实现集聚入园区发展,成长为建德首个百亿产业,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大关。

这十年来,建德也一直在探索精品农业、全域旅游、美食小吃、直播电商等百姓增收致富的有效路径,持续放大农业特色优势。目前“建德草莓”已逐步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杆产业和建德农业“金名片”,全国种植面积达8.21万亩、总产值逾45亿元,产业规模为浙江最大、全国第三,现有莓农5300余户、13600余人,遍布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建德豆腐包”已在全国10个省市开设豆腐包示范店(点)274家,店均年收入超30万元、人均收入超10万元,直接带动相关产业1200余人就业。十年来,累计培育出“建德苞茶”“里叶白莲” “西红花”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也是全省区县(市)之最。同时,还创成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试点县(市),入选全省首批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而作为“中国草莓之乡”的杨村桥镇还成为国家级特色农业强镇。

持续提升“民生温度”和“幸福厚度”

所谓民生事,说到底就是千家万户的事。十年来建德每年的“十大民生实事”每一件都落到了实处,并还在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学有所教。十年来,新建、改扩建学校86所,曾经作为建德市唯一一所“校中园”的三都镇中心幼儿园,也在今年迎来了气派的新园区。“乡镇幼儿园的硬件水平终于和城区看齐了,这是教育均衡化的表现,也是乡下孩子们的幸福。”三都镇人大代表李卫东说。目前,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比例达100%,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市、省教育强市、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

劳有所得。新增城镇就业8.57万人,逐年提高养老保险、城乡医保、农村低保……从建德晒出的“十年成绩单”数据中可以看到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为此还广泛开展劳动者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培养以“草莓师傅”“豆腐包师傅”为代表的新型产业工人。同时,对于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都给予了就业优先政策。

病有所医。随着时代的进步,建德十年来的医疗水平和医疗资源配置,也在不停进步。下涯之江村里还配备了“智慧化卫生室”,可通过远程系统连线的方式为病人和医共体的医生进行“面对面”诊疗,进行远程开方、结算、发药,实现全流程自助智慧化诊疗,解决了村民“看病难”“开药远”的难题。同时还在全省率先开展“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稳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老有所养。在这一点上,建德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十年来增加960张养老床位,为15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新建老年食堂94家,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李家镇的“幸福方桌”计划,为全镇400余名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上门送餐服务,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送餐服务队在送餐的同时还向老人宣传疫情防控、防诈骗、垃圾分类等政策,并及时摸排化解可能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

住有所居。这是最基础的需求,但建德打造的是“宜居”品牌,不仅有所居,还要居得舒心、安心。十年来,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3192户、安置房建设1700余套、天然气管网铺设534公里。同时还出台了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政策,确保建德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梅城、下涯、新安江、大同等安置房建设也在快马加鞭中,确保三年内将拆迁百姓安置到位。“我们还在努力让每个小区都有物业,积极推进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建设。”建德市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数字变革是带动经济“加速跑”

时代在进步,经济要发展,建德的“关键一招”就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数字变革,努力打造“浙西科创高地”。

近年来,建德多项数字化成果领跑全国,先后推动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全国首个省级低空飞行服务体系、全国守信激励创新等30余项省部级试点建设。其中还上线了“心安护航” “心安护学”“心安智医”多款具有“建德特色”的数字化应用,惠及一方百姓。其中“数智草莓”“数智殡”等场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建德经验”, “化工园区智慧化管理”还成为全省样板在52 家化工园区复制推广。

“我们还在全省首创‘兜底办’服务、首推公民身份信息变更联办等特色做法,参与省重大应用建设,获2项省改革突破奖。” 建德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公权智护”“干部智管”等应用场景也在全省复制推广。

其中,在新安化工、南方水泥、新化化工等首批杭州市级“未来工厂”培育的示范带动作用下,激发更多企业建设“未来工厂”,牵引更多传统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

据统计,目前建德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4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46家。建成和引进省级通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超细粉末国家工程中心浙江分中心等11家公共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成立院士专家、博士后工作站29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从2012年的1.66%提高到2021年的2.12%,并入选全国创新百强县和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这十年建德的数字经济规模在不断壮大, 数字化改革也在向纵深发展,无论是企业、基层、群众,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治理方式中,都在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改变而变化。

“点绿为金”绘出共同富裕新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德人民对此深信不疑,尤其看到不久前,盼了30年的华东最大抽水蓄能电站落地在建德乌龙山之巅时,更加坚信“绿水青山定不负建德”,项目总投资140.5亿元,成为建德历史之最。

十年来,建德始终认为绿色生态是建德的最大财富、最亮底色和最优品牌,并做到了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这一方山水。2014年以来,建德经过八年治水,五次捧获治水“大禹鼎”,两度捧获“大禹银鼎”。通过三改一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系列行动,关停3289户畜禽养殖,拆除养殖棚118万平方米,关停并转48家化工企业。

生态环境建设的不遗余力,让建德打响了“宜居建德”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全球绿色城市、全国首个气候宜居城市、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等一系列省级以上荣誉和称号。

越来越好的生态资源,让建德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越走越宽。今年1月至8月,乾潭安仁联合体6个村集体总收入达到3085.8万元,经营性收入2312.8万元。以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模式,加快城市产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精准延伸,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全力打造“让城里人向往、让村民们自豪、让外来者留恋”的魅力新农村。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8812元上升至2021年的6018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795元上升至33807元。”这份十年成绩单,就是强村富民最好的证明。

而这份成绩的背后,自然离不开建德十年来对共富产业的培育。除了对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引进培育,还深化了“农、文、旅、体”融合,发挥草莓等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探索“村集体+大户+农户”致富模式,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路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建德还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动“建德师傅带农富”工程(包括草莓师傅、豆腐包师傅),探索实施技能致富模式,不断激发创业创富活力。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建德也不忘探寻“精神富有”的实现路径。十年来以“艺术乡建”机制组建48支农村文艺队伍,培养230余名“农村文艺骨干”,同时随着越来越多“文艺村长”的加入,让群众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富有”。

“下一步,我们还将全力推动共同富裕向纵深发展,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建德辨识度,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建德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造更多人心目中的“诗和远方”

由来山水客,复道向新安。说起诗,建德人是有底气的。孟浩然、杜牧、范仲淹、陆游等文人名家都在此为官或游历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佳作。

在喧嚣繁杂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诗和远方”,有人曾比喻,“诗”是文化,“远方”即为旅游。

若说文化,那是建德人血脉里最强大的自信。有近1800年的置县史和1300多年的州府史,是古睦州、严州府治所在地。有薪火相传的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州府文化、源远流长的诗词文化,以及灿烂悠久的民俗文化。《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文学名著也都用较多笔墨描述建德。

再说旅游,建德一直在做“全域旅游”的文章,全力打造以新安江主城区、梅城三江口、黄饶半岛为关键支点,深入推进“一廊十线”全域提升行动,以原有自然生态、历史人文资源和现代服务设施为基础,串联沿线的美丽乡村、景区和现代农业园区。

与此同时,梅城、寿昌两座千年古镇也彻底“活”了起来,双双创成“省级样板”并入选全省“千年古城复兴建设试点”。近年来,有着厚重的严州文化的梅城镇,一直在打造“宋韵文化传承标杆地”,常态化开展开城仪式、民俗表演、艺说严州等文化活动,创设传统非遗主题街区,形成了完善的严州宋韵文化沿革脉络。每年接待游客的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其中2021年达209万人次,旅游收入累计达3.29亿元。而寿昌则是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古镇,催生了“寿昌909”“寿昌味道”等旅游品牌。十年累计打造中心村30个、精品村67个、风情小镇7个,入选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获评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据统计,仅2021年接待游客就超1100万人次,是2016年的4倍,并成功入选了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奋战三年创成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的建德,城市也在有机更新,新安江桥东、老广场、府前路、老新中、洋安新城等区块展现全新面貌,全市绿道总长度达285公里。

去“远方”,路要便捷,才能“说走就走”。有着“公路、铁路、水路、通航”“四位一体”、互联互通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建德,十年来,投入125亿元用于交通建设,才有了如今的“四通八达”。同时改造提升国省道、四好农村路1317公里,杭黄高铁、临金高速建德段、23省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十里埠港建成投用,千岛湖通用机场改扩建项目投入使用,金建高铁、衢建高铁等在建项目有序推进,一项项“通达”的好消息,让建德渐渐形成了全国县级城市中罕见的浙西综合交通枢纽地。

如今的建德,山水为屏,城市为画。“宜居、宜业、宜游”已经成为建德最鲜明的“城市印记”,回望十年走过的足迹,是鞭笞也是鼓舞。再启程,建德前行的方向笃定,那就是全力推动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宜居建德,奋力书写好新时代建德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胡月华 通讯员 方祺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