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三届党代表说十年”第三站,生态“娘子军”来了——绿色梦想,在每个角落生长
发布时间:2022-10-10 15:45:00

“党代表们都到了吗?迫不及待了。”9月29日晚6时许,钱塘江畔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星星点点。位于杭州市滨江区的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大楼里,20名刚刚完成交班的电力青年工作者怀着好奇,疾步来到9楼“徐川子劳模融合创新中心”,参加本报在此举办的“我们的故事·三届党代表说十年——生态之变·动人绿色”圆桌会。

掌声和欢呼声中,三位佩戴党徽的基层女党代表走进圆桌会现场。她们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滨江供电分公司服务拓展班班长徐川子,党的十八大代表、时任安吉县溪龙乡女子茶叶合作社社长宋昌美和党的十九大代表、时任温岭市蔬菜管理办公室主任林燚。作为“东道主”,徐川子热情拉起另外两位代表的手,笑称她们组成了一支绿色发展“娘子军”。

绿色梦想,在每个角落生长。十年间,浙江各行各业的有志者齐心协力,呵护绿水青山,发展生态产业,携手打造了全国首个生态省。这段“逐绿之旅”中,三位党代表分别在电力能源、农业技术、生态开发等领域接续奋斗,亲历并领跑了这场属于浙江的“绿之蜕变”。在与主持人、00后宣讲员吴合以及现场青年观众的热情互动中,她们打开了话匣子。

林燚(左二)、徐川子(左三)、宋昌美(左四)三位党代表共话绿色发展。 本报记者 李震宇 吕之遥 摄

在家家户户——

为低碳生活“采蜜”

三个盲盒,藏着三个故事。

圆桌会现场,首个被幸运观众抽取的盲盒物件,是一个黄黑相间、配色类似蜜蜂的手持智能设备。这是哪位党代表带来的“宝贝”?

“我!”徐川子代表笑吟吟地站了起来,举起手认领。这是她的一个创意小发明,名叫“E路小黄蜂”,用于电表的寻址和故障处理。

2008年,徐川子从浙江大学毕业,进入电力行业。身材娇小的她剪了短发,戴上安全帽、穿着工作服,干起了甚费体力的“男人活”——走街串巷装表接电。凭借女性的细致和耐心,能吃苦、不服输的她脱颖而出,成为业务骨干。

“在农村地区执行任务时,难免会陷入‘找不到电表’的窘境,因为所有在线导航软件对村路的记载都很局限。”2015年,受移动互联网轨迹记录相关软件的启发,身为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富阳电力客服中心用电信息采集班副班长的徐川子,牵头为一线电力工人设计定制了一套农村专属导航系统。

徐川子带来的“E路小黄蜂”。

“我们将抢修、抄表等不同岗位电力工人日常工作中的路线轨迹记录下来,标记经纬度,辅以图文,形成‘运维轨迹数据库’,能精准导航到户。”徐川子揭秘,手中这台“E路小黄蜂”,小巧实用,正是系统的智能终端。“E路小黄蜂”不仅能帮助工人第一时间定位故障电表的方位,还能查询生产厂家和批次,分析故障类型,对症下药提供检修参考方案。

小小电表,分散各处,记录着家家户户用能情况,为绿色低碳发展时刻采集底层数据。它们,也为徐川子带来了无穷的创意空间。

这两年,电力行业正式步入“双碳”时间。徐川子和团队在杭州创新发起“低碳入住计划”,自主开发“智慧绿色民宿”系统,用一张电子“碳单”,分析民宿每个客房的能耗情况,并进行排名。排名靠前的民宿住客可领取对应的消费抵扣积分和礼品,在倡导低碳生活的同时促进消费。推出以来,这套应用为接入的民宿平均降能近7.5%。

“只有让生活中的碳排放变得可感可知,才能进一步激励大家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徐川子说,这也是她创新实践的方向。

在小村大山——

为生态富民“点灯”

“真香”“好喝”“有一种属于绿色有机的甘甜”……抽出第二个盲盒,圆桌会现场飘起阵阵茶香。

宋昌美代表放入的物件被幸运观众揭晓——一罐用竹盒精心包装的安吉白茶。只见她揭开青瓷茶罐,为在座另外两位代表、主持人及场内观众都泡上了一杯茶。

呷一口清茶,唇齿留香。宋昌美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

多年来,安吉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关停整治大批矿山,走一条以白茶产业为代表的生态发展之路。嫁入黄杜村的宋昌美敢闯敢干,从承包10亩茶园起家,提品质、打品牌、拓销路,率先将白茶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在她心中,不只有小家,还有大家。成功后,宋昌美主动“点亮自我”,做一座“灯塔”。在溪龙乡政府的支持下,她创立了安吉县女子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农村家庭妇女种好茶、制好茶、卖好茶,走上了白茶致富路。

宋昌美带来的安吉白茶。

如今,安吉白茶已成为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全县年产成品茶2300吨,总产值34亿元,占该县农业年度总产值的六成以上。百余名农村妇女先后加入宋昌美的合作社,她们当中,有不少人已实现年入百万元的梦想。近几年,宋昌美又带领她们多次奔赴千里之外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捐赠“白叶一号”茶苗,分享种植技术,将这抹富民之绿,点染至贵州、四川、湖南等地。

“安吉白茶是一个载体,它所代表的生态富民、绿色发展理念,必将福泽更广阔的天地。”宋昌美说。

林燚带来的温岭果蔗。

在田间地头——

为美好生活加点“甜”

细细长长卡在其中,隐约还能闻到一阵清香,藏在最后这个盲盒里的,究竟是什么?为了取出物件,抽盒观众着实费了不少劲儿。

终于,答案揭晓:一青一红,这是林燚代表带来的两段温岭甘蔗,代表着当地甜甜蜜蜜的果蔗产业。

林燚的家乡温岭,是“中国果蔗之乡”。果蔗也是当地首个被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的地方特色农作物。

“红色的这根,是我和团队从温岭本地育成品种‘温联果蔗’中进一步系统选育而成的‘温联2号果蔗’,它的节间距长、糖分积累早。”林燚介绍,“青色的这根,则是我们正在攻克的最新品种,植株更高更粗,节间距更长,产量更高,且口感清新,迎合年轻人口味。”

用好品种打基础,近年来,林燚等农技专家又指导温岭果蔗向着种植规模化、栽培设施化、加工多样化的高效生态农业方向进阶发展,不断提质增效,助力当地蔗农增收。

食用、加工后产生的甘蔗渣总是被废弃田头,腐烂发臭,如请第三方打包运走,每车都要花费好几百元。蔗农的难处,林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几年,她带领团队变废为宝,将甘蔗渣制成了有机肥、奶牛饲料等。原本令人伤脑筋的废渣,如今竟成为可以卖钱的原材料。蔗农的脸上笑开了花,甜蜜的事业更加甜蜜。

“农业技术不断迭代进步的意义,就在于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为农民创造更多红利。”林燚说,这便是自己几十年来下农田、钻大棚,扎根田间艰苦奋斗时所怀揣的“使命感”。

在点点滴滴——

山川皆绿幸福长

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正在渗透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融入生活点滴。绿色,正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圆桌会末尾的现场观众提问环节,大家不约而同地问到了三位代表接下来的奋斗“小目标”。

徐川子正从城市各个角落挖掘“降碳”空间。“现在,大多数产业园区、办公楼、商场用能都比较粗放,如果能够实现精细化管理,比如,无人公共区域照明能自动关闭、空调温度能及时调节等,就可以降低二成至三成的总能耗。”

眼下,她正带领团队研发并优化“低碳用能数智平台”,搭配红外感应器、温湿度监测仪等智能硬件,将用能感知细化到目标区域的每家企业、每台设备。只需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实现能耗的自主智能调控。

从多个技术角度缓解农村劳动力紧缺问题,是林燚目前的重点研究方向。她与团队正围绕西瓜、果蔗这两大温岭农业主导产业,开发一整套“轻简化栽培技术”,提升机械化率,降低肥药用量,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环境更友好、种植更简单、资源更节约”。

“怎样深入放大茶园生态价值,并将其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价值”则成为宋昌美的思考题。她的破题思路是:悉心做好茶园的生态修复、资源利用,探索茶旅融合之路。

宋昌美带领老乡在茶山上科学套种了山核桃、桂花,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让茶山变景区,游客纷至沓来。她说,假以时日,原本每年丰收一季的安吉白茶,最终必将成为真正“四季富民”的美丽事业。

圆桌会最后的许愿环节,一名现场观众在卡片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投入了心愿盒:愿,山川皆绿意,幸福更长青。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来逸晨 胡静漪 通讯员 雒震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