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此心安处是吾家
发布时间:2022-10-11 14:46:36

杭州日报讯 小时候,家是一缕袅袅升起的炊烟,载着妈妈的爱,呼唤贪玩的孩子“回巢”;长大后,家是一张小小的车票,无论在哪起程,箭头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日子悄悄溜过,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可撼动——它是快乐的飞奔场,是无法复制的想念、期待和力量。

家可以是以户为单位的,也可以指周边的居住环境,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千千万万个温馨“小家”,构成了城市“大家”的幸福群像。

“此心安处是吾乡”,十年来,杭州市常住人口逐年增加,这与其居住、生活环境的改善密不可分。杭州用爱和包容给人们创造了一个个家,也让他们因为一个家,爱上了这座城。

本期,我们邀请同为社区党委书记的杭州市党代表孙燕芬、浙江省党代表章忠萍,从他们所负责的社区出发,为我们讲述杭州十年的“小家”巨变。

点评

郑莉娜

家的变迁承载着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经历,背后反映出的则是城市的发展变化。

孙燕芬和章忠萍讲述的十年变迁,不仅让人看到一个个社区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正越变越好,更让人感到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宜居。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提升,未来社区和美丽乡村建设,更普惠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一个个细节拼贴出社会的全景,一连串刻度连缀起时间的年轮,让我们触摸到城市发展的脉动、感受到杭州前行的底气。

家在变,城市在变。城市的日新月异,带动小家的和顺安康。而一个个小家的蒸蒸日上,也共同促进了城市的欣欣向荣。让我们记住每一朵翻腾的浪花,一起见证更美丽的风景。期待未来的家更加温馨美好,更期待我们国家日益繁荣昌盛。

红梅社区:

众人栽花邻里香

杭州市党代表 孙燕芬

今年5月,闸弄口街道红梅社区获评浙江省首批未来社区及上城区首批“幸福邻里坊”试点社区。这样的“殊荣”,在十年前的红梅人眼里是不敢想象的。

20世纪90年代,数千居民为杭州“老城站”扩建,搬迁至红梅社区。出于传统的经商习惯,那时候的红梅人一个板凳、几包香烟、几根甘蔗就能摆摊做起生意,但造成的后果就是环境、治安的脏乱差。

“当时我们这边只要出新闻,就一定是负面新闻。”从两摊整治到庭院整治、天井整治,再到老旧小区改造、未来社区创建,红梅社区的十年改造,也是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孙燕芬担任该社区党委书记的十年生涯。

“改造过程中,社区面临的最大难点就是居民意见的统一。对此,我们第一时间成立了旧改临时党支部,通过走街入户、‘圆桌会’等方式征集民意,‘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居民说了算。”孙燕芬说。

“幸福邻里坊”,就是集合了广大居民的智慧,盘活地上地下空间打造起来的。这幢5层楼高、4300平方米的“幸福邻里坊”,涵盖了餐厅、超市、剧院、咖啡书吧、成长驿站、健身中心、养老中心等“全生命周期”服务,一亮相,就有人称它可以“承包一家人的幸福”。

上午10点,“幸福邻里坊”二层的成长驿站充满了孩童的欢笑声,社区0-3岁的小孩正在驿站老师的看护下玩游戏、听故事。

“这里很方便,走几步路就到了。”潘凡的孙女今年2岁,她说,自从成长驿站开放后,她天天带孩子过来,帮她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80岁的徐乃兴则是阅览室的常客,他说他最喜欢看自然科学。“住在红梅社区,很幸福的!”他哈哈笑着,笑声爽朗。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社区各项配套设施功能的完善,并重点推进数字化改革,让未来社区‘一统三化九场景’的‘愿景图’真正转化成资源人人能用、服务人人可享、治理人人参与、幸福人人有感的共富基本单元‘实景图’。”孙燕芬说。

骆家庄社区:

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

浙江省党代表 章忠萍

距离红梅社区10公里外的骆家庄社区,近几年也因为改造迎来了重生。不过骆家庄社区的改造,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属“城中村”改造。

“我们骆家庄社区是1999年由18个自然村撤村建居而来的,曾是杭州有名的‘城中村’,2015年,社区开启大规模改造,统一拆违、统一整治、统一配套、统一管理,才成就了现在的美好居住区。”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代表章忠萍是个土生土长的骆家庄人,担任社区党委书记也有17年,关于家乡的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百姓的感受,他都有切身体会。

撤村建居让百姓的身份从村民变成了居民,但他们的乡关情怀没有变,骆家庄人依旧以村、村民自称。如何留住百姓的乡愁记忆,让他们更有归属感、幸福感?2012年,骆家庄文化家园便诞生了。

“起初文化家园的面积是2600平方米,后来因为百姓需求的不断增加,我们将文化家园搬到了现在的文一西路上,面积扩大到5000平方米,功能也更加齐全。”章忠萍介绍,骆家庄文化家园的建成,有效地凝聚了民心,增进了共同体重塑和“一家人”气氛的形成。这里不仅有现代化的筑梦书屋、百姓健身房、公共服务中心,还有用于村民举办婚宴及文化走亲的大礼堂、给老人们消磨时间的老底子茶馆、由十八张八仙桌拼成的议事厅、弘扬红色文化的崇德堂以及龙舟文化陈列馆等,让百姓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继续享受、继承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

就在不久前的9月30日,文化家园又迎来了一场百姓“盛会”——2022庆重阳暨和美之星表彰大会,社区老年艺术团和受邀前来的专业艺术分队共同为长者们带来舞蹈、歌曲、杂技、越剧等精彩表演。

“很开心,帮我们实现了年轻时的舞台梦。”今年61岁的陈桂凤是骆家庄文化家园老年艺术团的副团长,在这场活动中,她和姐妹们自导自演的排舞赢得了满堂彩。

“每年暑假,社区都会举办一届学前礼,由章书记当‘大娘舅’,给即将踏入学堂的‘外甥’‘外甥女’们送书和书包,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我儿子是第一届学前礼的孩子,现在已经读高中了。”“80后”王利芬拿着十年前儿子学前礼的合照告诉记者,社区一系列寻根文化的打造,对家乡认同感的塑造非常有意义。如今,像她一样的青年骆家庄人正在回归,越来越多的“外乡人”也正向这里扎根,成为新的骆家庄人。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葛玲燕/文 郑承锋/摄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