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一山一水一传承
发布时间:2022-10-08 11:01:46

杭州日报讯 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个社区,那些值得被承载与赓续的,就是她们的根和魂。

当时代急速发展,如何贯通历史、融入文脉、承载生活?人们需要一边寻根问源一边探索求新。守与破、传与播、发掘与保护、规划与利用……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巨大课题。

本期,我们跟随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代表华芳和曹琛的脚步,去聆听传承的故事。答案也许不在别处,就在这日复一日付出的劳动里,在对这座城市的无穷热爱里,她们努力告往知来,烛照前路。

省党代表 华芳

华芳:

西湖,不止于美

文化繁茂与遗址群集,让杭州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遗产之城”。作为一座历史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也是一本华芳读不尽的“书”。

华芳,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研究所所长。最近两年,她和团队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修编新一轮《西湖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保护规划》以及遗产区功能业态规划的提升。

她时常会到断桥附近走走,远眺北山路、保俶塔,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她正在规划保护、正在发掘价值的风景。

“苏轼作词形容西湖:‘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我们就是尽力表达出‘空翠烟霏’的景观典范。”从城市规划和历史保护研究的角度来看,华芳眼里的西湖,不光是景致和业态、更是山水格局和文化史迹。“例如这北山街区域,是西湖的‘会客厅’,是西湖文化景观遗产要素的集中体现。”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曾提出过一个观点:“西湖更应该被当作一个给人以启迪的地方,而非单纯的公园。”华芳深以为然。

十一年来,从观光景点到世界遗产,西湖呈现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美学价值。但西湖,不止于美。

事实上,从申遗成功开始,要重新定位的,从来不是西湖本身,而是人的理念。

今日的西湖,早已不是十一年前世遗家族的“新生儿”。十一年来它用多个“第一”证明了自己已是“先行者”:2011年7月,成立全国组建速度最快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2012年1月出台《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填补国内文化景观专项立法空白;2014年提出国内首个规范景区业态的《西湖风景名胜区业态提升规划》;2020年管委会机构改革时,机关内部设置了文物遗产局……

新一轮《西湖世界文化遗产规划》的修编,就是站在未来、破解当前的新问题新诉求,谋划未来更理想的城湖关系。“保护西湖是我们的永恒主题。面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城湖空间关系影响、景区开发建设、旅游和交通等方面的压力,我们准备好了吗?从管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向管理‘世界文化遗产’转变,我们还需要怎么做?城湖空间保护、遗产区建设控制、游客分流、交通管理等方面我们又要如何应对?当好历史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真的任重道远。”

作为一位致力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究的行业领军人物,她先后为西湖、运河、良渚编制相关保护传承发展规划,为杭州“三世遗城市”做出了贡献。她认为,西湖遗产区文化遗产规划方面的经验,同样也可以给大运河、良渚等遗产地借鉴的。很快,市规资局组织编制的《杭州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也将出炉。

“人始终是城市的主体。保护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当代价值,使其为人们所感知、所认同,这是我们的使命。”华芳说。

省党代表 曹琛

曹琛:

红巷,永葆蓬勃生机

相比于西湖的盛大和绝美,有着“红巷”之称的小营巷,有烟火气、有精气神,更赋予人们共鸣和感触。

走进小营巷,两边挂满了红灯笼。最近,这里正庆祝“红巷精神”发布十周年。这条不长小巷里,坐落着毛主席视察纪念馆、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钱学森故居等场馆,承载了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沉淀了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这也是一个居住人口过万的老旧小区。而曹琛,是这里3000多户居民的“大管家”——小营巷社区党委书记。

每天,曹琛都要在辖区内走上一两圈,看看哪里还做得不到位,想想这个空间要如何利用起来,瞧瞧熟悉的老人们是不是在小公园里锻炼。

在0.3平方公里范围内“做道场”,曹琛和她的团队,每天都在动脑子。“我们社区有3600多户1万余人,不久前刚完成了2700户居民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曹琛说,面对量大面广要求高的改造任务,他们通过打造“墙门里”的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共治的合力。

曹琛说,为推进改造工程,发动40余名“红巷老舅妈”等志愿者开展“敲门”行动,分楼分幢征求居民意见;积极盘活配套用房、小区驿站等闲置空间。仅用1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16万方的旧改项目,让2700户居民圆了“旧改梦”,社区成功入选浙江省第四批未来社区。

环境在变、生活在变,人们的理念也在变,但始终不变的是绵延不绝的红巷精神。

由闲置的大澡堂子改建而来的“红巷·幸福邻里坊”里,一面由中国美院设计的小营印象的历史墙即将被展出。上面挂满了记录小营巷前世今生的照片:比如,毛主席视察小营巷时,第一任卫生委员给主席讲述3口大缸的故事的高光时刻;比如,由杭州日报提供的、20世纪80年代居民们排队装电话的大塔儿巷的街景……“这些照片能体现出百年来我们小营巷的变化、我们国家的变化。从居住环境、生活品质等各个层面,都感受到时代在进步。但我们的红巷精神一直在传承和发扬。”曹琛如数家珍。

“如今的小营巷,环境更优美、邻里更和谐、治理更智慧。我们深切体会到,群众满不满意都写在脸上,为居民服务不能做样子,而是一辈子。”曹琛说,“‘敢为天下先、甘做孺子牛’的红色根脉,一代接着一代干的红巷精神,都是小营人的根和魂。”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晖 通讯员 洪沵 摄影 见习记者 刘悦 制图 王璟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