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金华市中心医院原护士陈岚考上浙江大学医学院护理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一事被广为传播。因为她的儿子也在浙大就读,母子因此成了校友。母子同校的美谈背后,是一个陈岚用近30年实现的深造梦:1993年,陈岚从金华卫校毕业后,利用业余时间在职读了大专、本科和硕士研究生,2016年成为主任护师后她继续全力考博,最终圆梦。
与陈岚的接续追梦不同,湖北荆州的一位小伙子调整了追梦的方向:从一所985高校毕业4年后,26岁的李先俊今年重新参加高考,以超本科线62分的成绩被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录取。李先俊家中有中医传统,毕业后他逐渐发现自己对工作失去热情,但对中医兴趣逐渐浓厚,便毅然改变人生方向。即便被人议论“985高材生读专科丢人”,他也始终心志坚定地要当这个“大龄新生”。
这两个故事,异曲同工,讲的都是人生的重新选择,想必能给一些处于人生迷茫期的人一点启示:俗话说好饭不怕晚,其实好梦也不怕晚。只要有勇气,任何时候追梦都不算晚。“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非洲女作家丹比萨·莫约的这句话,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如今,活跃的社会经济和发达的信息技术,绘就了“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幕布,按理说置身这个幕布之上,人生的可能性应该被无限拓宽了。但在现实中,大部分人的人生一旦进入所谓的正轨,追梦就显得异常奢侈。房贷要还、车子要供,孩子要养、老人要顾,升职加薪的压力迫使人们每天疲于应付工作。生活的压力都扛不住了,哪还有精力追梦。也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刻,才有工夫把最初的梦想拿出来咀嚼回味,人生就这样进入了“夜里千条路,天明卖豆腐”的死循环。年纪越大,越难付诸行动。
于是,最近几年,社交媒体的一些流行词绕着混日子打转,诸如“躺平”“摸鱼”“摆烂”之类,还有很多人向往提前退休,想象着退休后能够追求想要的生活。这一切当然有特定的社会背景,竞争加剧是不争的事实,但仔细想想,其实任何时候追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是困难才让梦想发光。当大部分人都在强调客观困难时,有人能突破那层“现实之膜”,靠持续努力去实现梦想,也就显得格外动人。我相信,陈岚和李先俊的追梦过程,也一定克服了许多困难,比如,小到怎样在别人的休息时间撑起眼皮刻苦学习,大到如何面对反对的声音、如何面对考不上的不确定性等。他们想办法一个接一个去克服了,于是便成功了。
美国作家约翰·史崔勒基在畅销书《世界尽头的咖啡馆》里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他说,人生就像打高尔夫球,而除了我自己,没人关心我在哪儿击球。“要学会移走你人生中的高尔夫球”,积极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然就只能被动地接受安排。而这个“移动”,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希望每个迷茫的人都能摆脱暮气,做“百岁之童”不做“三岁之翁”,在任何年纪都敢做梦、追梦,不要在畏难犹豫中蹉跎时光,而要让克服困难的经历,为自己的梦想镀上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