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有理
杨士莪:在课堂倾听大海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2-09-20 09:25:00

做人做事做学问,为师为生为国防;心无它欲乾坤静,胸有水声大海宽。这,说的是院士杨士莪。

2022年9月19日央视中文国际微信公众号报道:91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近日照例走上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讲台,为本科生新生开讲专业第一课,这一幕赢得无数网友的敬意。

杨士莪院士是我国水声理论的学界泰斗,他刚刚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简介中说到:“他扎根水声学科教育72年,上世纪50年代从苏联学成回国后,创建了中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参与培养了中国首批水声专业骨干和青年教师队伍,开创了中国水声教育的新格局。作为中国水声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术决策者,他带领团队开展水声定位系统研制,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定位系统研制等重大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杨士莪生于1931年8月,河南南阳人。一门两院士,父亲杨廷宝是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即院士的前身。中国建筑学界有“北梁南杨”之说,“梁”是梁思成,“杨”即杨廷宝。杨廷宝早年留学美国,生前是南京工学院教授;他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建筑巨匠”“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

上世纪50年代,水声学科在我国属于空白,军事需求迫切,国家决定选派4个人到苏联进修,杨士莪就是其中一员。进修期间杨士莪发现,苏联科学院声学所有个奇怪的现象:声呐设计和舰船噪声这两个研究室的门,对外始终是紧紧关闭的。这给他的内心以强烈的冲击——在国防技术关键领域,人家是不会把关键技术教给你的,得自力更生。学成归来,杨士莪怀着一腔报国之情,刻苦钻研,编著了中国最早的水声理论著作,填补了空白;最终成为了我国“水声科学的先驱”和“战略科学家”。

杨廷宝、杨士莪父子二人,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立德、立言、立功”的最高境界。父亲给他取的名字里有“莪(é)”,莪是一种生于水边的朴素低调的草本植物。《诗经》有云:“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可理解为“乐见育才”——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人生一大快乐。

杨士莪一直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课。他上课时从不坐着,所以被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杨士莪给学生们讲课,总是中气十足,声如洪钟;既一丝不苟,又简洁易懂;总是亲切幽默,总是生动活泼。只要站在讲台上,他从不知道累,每次都是滔滔不绝,半天课程,先讲一个半小时,休息20分钟,然后再讲一个半小时。

喜欢讲课、擅长讲课的老师,真是好老师啊!通过他的课,新生们知道了,原来超声除了探测之外,还可以用来钻孔、选矿、混融和粉碎;原来轻音乐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促使奶牛增加奶产量;原来声学还与心理学和建筑学有关……作为院士,杨士莪教授要参加外场试验、各种学术会议、顾问咨询活动等等,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但他从未因为工作忙而耽误教学工作。

杨士莪教水声学,他和年轻学子一起,在课堂倾听大海的声音,默默地把海洋情结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中国的领土中,有300万蓝色海洋国土,需要爱护、守护、保护。杨士莪经常对学生说:“海洋是人类的最后一道防线,关注它、利用它、保护它是当务之急。”他把学生看成是大海的“后浪”:“希望我们的后浪,在国家的支持下,为中国海洋事业、水声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

杨士莪教授一大把年纪,却喜欢骑自行车到课堂给学生讲课,这成了哈工程校园里的一景。甚至在下雨天,他穿上一件很大的雨披,照骑不误。他那个老式公文包,就搁在车筐里。

杨士莪把学生看得很重,即便再忙,对待教学、对待学生从不敷衍应付。他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视野宽阔,解决问题的思路常常独辟蹊径。学生请他审阅修改论文,都能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学生与他聊天,从没有“压迫”感。他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110多名,受教弟子更是无数。他不仅受学生尊重,更受到学生爱戴。有道是:“别人尊重你,你以为是自己很优秀,其实别人尊重你是因为别人很优秀——优秀的人对谁都会很尊重、很宽容——宽可容人,厚可载物。”杨士莪院士正是这样尊重他人的人。

杨士莪是个“帅老小伙子”,有着乐观幽默的天性。他夫人谢爱梅晚年身体不太好,因为脑溢血,不得不靠轮椅代步,他就亲自为夫人推轮椅。有一次,遇到他的学生想帮他把夫人推进电梯,杨士莪幽默地问:“你有驾照吗?”学生一时间没听懂,一下愣住了;杨士莪自己推着夫人走出电梯,说:“看,还是老司机好吧!”用今天的网络语言来说,可谓“可爱得一笔”。

如果说老师的幸福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那么对于学生来讲,“得天下最佳教师来教之”,就是更大的幸福。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   编辑:陈俊男
杭州有理、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