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乡 爱生如子
陶行知先生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乡村的灵魂。扎根山乡,爱生如子的教师总令人感动,这感动的力量不仅来自瞬间壮举,也来自经年累月。
在杭州,就有这样一批常年驻守山乡的乡村教师。他们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多年初心不改,为无数山乡学子引航;倾撒满腔热情,为学子浇灌出希望之花。
他30多年一直住校 像父亲般呵护留守儿童
他扎进山乡28年 手把手引领教师团队发展
“如果不在学校、不进课堂,心里总是空落落的。”今年是建德市大同初级中学鲍有林老师扎根农村的第33年。为方便工作,鲍有林一直住在学校,从年少青涩到两鬓微白,变了的是年龄与相貌,不变的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他很热情、很善良,富有爱心。”鲍有林的同事这样评价他。面对留守儿童,鲍有林就像父亲一般温暖——买东西、谈心交流、走访慰问、看病陪伴,当学生需要时,总有他的身影。天冷了,有他“多穿点,别冻着”的嘱咐;天热了,有他“多喝水,注意防暑”的关照……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上,鲍有林都竭尽所能为学生提供帮助。
同样怀揣着乡村教育梦,当年还是苗族少年的杨顺仕,如今已扎根山乡28年。
杨顺仕任教于萧山区戴村镇云石中心小学,他坚持为乡村学童播撒知识的火种。好的学校要有好的老师,在学校转型期,杨顺仕创新实施“我就是名师”校本计划、落实“四百”常规新行动、创设团队情景融合共生等,引领、帮助教师携手发展。
面对特殊学生,杨顺仕十分耐心,通过初步筛查、观察记录、师生沟通、家庭访问、学校研判会、制定补救计划,让这些孩子最终与集体相融。
马灯是杨顺仕与孩子“打成一片”的独家法宝。尖山下马灯已被列入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传承人之一,杨顺仕常利用假期将这份文化与技能传给学生。
她8年支教3所村小 让优质教育普及更多学生
她来自农村又回到农村 助力拉近城乡教育差距
留在县城还是回到农村?徐素珍毅然选择了后者。
“我去!”2014年,徐素珍主动请缨前往离县城80多里的临岐镇小支教;2017年7月,本可以回城的她再一次选择“逆行”,到偏远的浪川中小支教;2021年8月,她再一次选择到更偏远的王阜乡中心小学支教,山路有无数道弯,从家到学校,她开了足足两小时。
“孩子们不容易,能多做点就多做点!”支教期间,徐素珍常自费购买奖品和资料激励学生,并利用休息时间坚持义务辅导,周末为留守儿童辅导好作业再回家。
总记得学生难的徐素珍,却总忽视自己的不易。租房条件简陋、每周奔波往返、生活极为不便……面对这些困难,徐素珍都不放在心上,全心投入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倾囊相授,带动学校教学改革,让数学教学质量得到跃升。
同样放弃留在城市学校任教回农村的,还有文溪中学的上官素荣。当谈及2007年研究生毕业时为何这样抉择,她真诚地说:“我也来自农村,希望能和我的老师一样,让更多农村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作为语文老师,上官素荣努力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拥有高光时刻。她通过一次次精心策划,让学习能力弱、厌学的孩子找回自信;作为年级组长,她能叫出全年级三百位学生的名字,并不断地以年级大会、分层年级大会、竞赛活动等方式,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无论生于怎样的家庭,每个孩子都可以闪闪发光。”上官素荣一直坚信这点。在她的带领下,全年级成绩靠后的学生学业质量大幅提高,离她“拉近城乡教育差距”的梦想越来越近……